油田道德模范马顺茂白衣战士的追求

文章来源:脑动脉硬化   发布时间:2017-3-6 8:39:56   点击数:
  第五届“华北油田十大道德模范”——马顺茂

马顺茂,年生,硕士,总医院普外二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科普分会青年委员、医院协会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河北省血管健康与技术协会理事、《中国医药科学》杂志审稿专家。多次获得华北油田矿区卫生系统“医德医风模范”称号。

20年的从医岁月里,他用精湛的医术、医者仁心的情怀和永不言弃的执着、勇于担当的精神,诠释了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重新点燃了无数垂危病患者的生命之火。

伸出双手是爱心的诠释

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卧床3年,近一周排不出大便,腹胀、腹痛,医院急诊科。马顺茂经过详细检查,发现老人直肠里有很多干燥、质硬大便。“需要用手抠出堵在肛门的大便。”家属不知该怎么做。马顺茂戴上手套在诊室里给老人抠出大量干燥大便。家属感动地说:“医院的医生还能给患者抠大便。”

肩扛责任是爱心的基石

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日益增多,有些老年患者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而导致下肢重度缺血,甚至会走向肢体坏死而截肢。血管外科是我国近年来的新兴学科,有些病人需医院就诊治疗。马顺茂认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肩负起这份重担。他主动要求到北京、医院进修学习血管外科,熟练掌握了血管疾病的诊治及手术介入治疗技术,让广大患者可以就近就医、及时就医。年的初春,一位96岁的老人,双下肢动脉硬化狭窄,夜间睡觉时总被疼醒。马顺茂主动上门看病,经过2个月的精心的治疗,老人下肢疼痛情况明显得到了改善。

良好的沟通,搭建和谐医患关系

年春节前,有一位胃癌老伯,术后因为胃肠道功能长时间不能恢复,不能进食。马顺茂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心理治疗方案,用每一点滴可喜的变化,鼓励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为患者建立信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终于使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得到了恢复。

技术过硬,填补数项学科空白

马顺茂努力搞好科研,用科研推动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围绕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申请多项省、市级科研基金,研发的多项新技术的成功实施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惠及了广大就诊患者。科研项目获得河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一项,沧州市科技进步奖4项,油田公司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完成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编写外科学著作3部。马顺茂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作为科室业务骨干,毫无保留地为年轻医师传经送宝,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疑难的技术问题。协助科室开展腹腔镜胃肠道手术,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切口疝,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等高难度手术,医院数项学科空白。

牢记对口支援使命,舍小家为大家

医院,是党和政府倡导的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年,马顺医院开展工作。一天,医院请他会诊一位腹痛剧烈的76岁老人。马顺茂检查病人、查看CT片子,“肠套叠有感染中毒性休克表现,需要马上手术!”他转身打上腰围子再一次站到了手术台上,在数小时的精心救治下,患者很快脱离生命危险。他时刻牢记对口支援使命,谨记组织重托,用真心、真情、智慧和汗水,谱写着了一曲无私奉献的动人篇章。(周立云)

短评

20年的从医生涯,马顺茂始终坚守“患者第一”的职业信念,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宗旨,恪守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以高超的医术、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同行的尊敬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他始终如一地视患者如亲人、对病人如朋友,坚持医术是根、医德是魂,用“患者在先、个人在后”的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医学事业的忠诚和对群众的挚爱。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信守“对患者不遗余力,工作不带私心”的服务理念。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了一位医疗工作者的情怀操守,诠释了一名白衣战士的精神境界。

延伸阅读:马顺茂的故事

为患者,敢于担当

马顺茂说,医生要用言语抚慰患者,也要有过硬的技术真正帮助患者解除病痛。76岁的高大爷因胆石症曾两次手术,今年3月又因胰十二指肠肿瘤导致胆总管梗阻引起黄疸,病情急转直下。老人曾大面积心梗,手术风险极大。充分权衡术中心梗风险和肿瘤进展风险后,马顺茂建议高大爷尽快接受肿瘤切除手术,并专门制作了PPT,给高大爷的儿子详细讲解了手术方案。高大爷上手术台的前一夜,马顺茂专门到病房看望老人。老人拉着他的手说:“马医生,你放心,你这样细致严谨地为我着想,即使手术不成功,我也不怪你。”

责任编辑丨贾洁

编审丨李建军

主编丨杨启彪

华北油田时空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哪家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bvm.com/hbby/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