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信息:内蒙古兴医院初艳龙
所读书籍:《心血管系统CT诊断》
原著主编:薛蕴菁、杜祥颖、邢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冠心病的基本病变,斑块会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甚至闭塞,斑块破裂并继发血栓则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临床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演变包括脂质条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斑块的继发性改变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及血管腔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分布在心外膜下的大冠状动脉,近端多于远端。通常薄的纤维帽、大的脂质坏死核、斑块内的炎症、斑块内出血和斑块溃疡提示为易损斑块。
2.CT表现
CT平扫仅可显示沿冠状动脉走行的点状、结节状或条状高密度钙化性斑块,斑块通常为偏心性,表现为局限性、节段性或弥漫性管壁增厚。斑块CT值测量有助于区分斑块的性质,通常认为软斑块CT值<50HU,纤维斑块为HU左右,钙化斑块>HU。
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分型
Ⅰ型:泡沫细胞聚集
Ⅱ型:多层泡沫细胞,脂纹形成
Ⅲ型:粥样斑块前病变,细胞外脂质形成
Ⅳ型:粥样斑块形成
Ⅴ型:纤维粥样斑块
Ⅵ型:复杂斑块,伴出血、血栓或溃疡
Ⅶ型:钙化斑块
Ⅷ型:无脂质的纤维斑块
二、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
1.临床概述
冠状动脉狭窄一般由管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管腔慢性闭塞一般是斑块进展所致,而管腔急性闭塞则是在斑块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或斑块内出血所致。
2.CT表现
冠状动脉狭窄好发于左冠状动脉,尤其是动脉分叉处和左前降支的近中段。CTA图像可见冠状动脉分支局限性、节段性或弥漫性管壁增厚、斑块形成,可伴有钙化、对比剂充盈的管腔变窄,甚至局部无对比剂充盈,狭窄通常为偏心性,少数呈向心性。
3.冠状动脉狭窄程度CT分级
0级:正常,无斑块或无管腔狭窄
1级:轻微狭窄,狭窄<25%
2级:轻度狭窄,25%-49%狭窄
3级:中度狭窄,50%-69%狭窄
4级:重度狭窄,70%-99%狭窄
5级:闭塞
三、心肌缺血
1.临床概述
心肌缺血是心肌组织血流量供应不足导致的心肌损害和功能失调,心肌慢性缺血或短暂缺血可引起心肌功能异常,但为可逆性,严重而持续的心肌血供中断则会导致心肌梗死。
2.CT表现
平扫未见阳性。CTA图像上,可见局部室壁强化减低。心肌动态灌注成像能够更敏感地发现心肌缺血区,但其动态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较高。
四、心肌梗死
1.临床概述
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坏死,从病理学角度分为心内膜下梗死和透壁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低血容量性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及机械性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心脏破裂等。
2.CT表现
平扫可见局限性室壁低密度,以左心室前壁近心尖部较常见,通常位于心内膜下区域。增强后,动脉早期可见局部心肌无明显强化或灌注缺损。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联合多时相重建可见室壁运动异常,包括运动减低、运动消失和矛盾运动,与心肌缺血区域相对应,有时可见心室壁瘤形成。
3.拓展:胸痛三联征:
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由于该病起病急,可危及生命,需要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以便给予积极的临床治疗,对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难以明确胸痛病因的患者,可行胸痛三联征CTA检查,即在一次检查期间完成对主动脉、肺动脉和冠状动脉的评估,由于上述血管血液循环时间不同,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常需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小螺距扫描、大剂量对比剂扫描及大范围和双期扫描
往期16大精彩回顾个病例解析汇总
个基础影像病例汇总
全身各部位影像数据
全身14个部位的X线解剖+摄影技巧+读片技巧
全身各部位系统解剖图解
全身各部位断层解剖图解
全身各部位报告模板(X线、CT、MR齐全)
7本经典影像书籍读书笔记
58医院经典读片汇总
个经典医学影像名家视频讲座汇总
个精品医学影像专题内容汇总
31种常见疾病的分期分型
35种影像综合征汇总
32篇专家共识,规范您的影像检查行为
75位老师求助内容汇总
影像学院篇经典内容汇总
版权声明本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