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VF叶志东股腘动脉腔内治疗

文章来源:脑动脉硬化   发布时间:2021-3-13 14:56:01   点击数:
  

由于复杂的解剖结构和来自周围肌肉的生物力学作用,股腘动脉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发区域,腔内治疗后再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也很高,其治疗是血管外科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年5月30日,在线上召开的第九届上海交通大学血管病论坛(SJVF)上,医院心脏血管外科的叶志东教授就股腘动脉腔内治疗的策略这一话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由外科手术向腔内治疗发展

早期股腘动脉病变多使用血管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但外科手术受到患者身体状况、麻醉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手术切口相关并发症较多,因此腔内治疗这一发展方向有其必然性。ESVS指南建议外科手术仅针对病变长度>25mm(长段病变),且无手术高风险的患者。但在腔内手术难度较高,术后通畅率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外科手术简单开通股深动脉仍可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迄今为止,腔内治疗开通病变已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远期疗效。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多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腔内治疗要应用整体策略的原则,治疗有症状肢体,不能人为加重疾病。首先排除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控制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吸烟、血糖/血压/血脂、肥胖、生活方式等)、区分急慢性症状(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难治性/复杂SFA病变的处理(开口病变、合并髂动脉病变及对侧病变、长段病变、CTO病变、严重钙化病变等)等。开通病变遵循股动脉/肱动脉入路,髂动脉自上而下开通,SFA自下而上开通,尽量真腔开通/避免内膜下开通,双向开通,尽早逆穿减少病变长度等原则。腔内治疗的技术成功定义为残留狭窄<30%、非限流性夹层、压力梯度<20mmHg,必要时需结合支架植入。腔内治疗技术的进展早期腔内治疗中主要应用支架植入术,可能带来的支架断裂等并发症导致血管再度闭塞,且再开通困难,并不可避免支架的再次植入,远期通畅率不佳。随着支架的更新换代,支架性能不断提高,这类情况已大大减少。DCB的出现减少了支架的应用,从而减少了支架相关并发症带来的困扰。但DCB仍存在局限性,对于长段、钙化病变有较高的补救支架植入率。DCB术后1年通畅率良好,但长期通畅率不足。药物支架可缓慢释放有效药物,2年长期结果优于单纯DCB,但总体血管开放率仍不令人满意。

近年来,血管外科的专家越来越重视血管准备,PTA方法改进(逐级扩张、长时间扩张、过度扩张)、球囊改进(高压球囊、切割球囊、刻痕球囊等)、减容装置的使用(血栓抽吸/切除、斑块切除、激光消融等)的应用越来越多。减容虽然会减少斑块体积,但也伴随着血管壁损伤,与DCB结合使用可以有效预防血管增生和再狭窄的发生,但这一组合给患者造成的经济负担较重。

总 结股腘动脉病变病虽在下肢,但要按全身整体策略治疗。腔内治疗要尽量避免应用支架,但有必要时也要果断使用。斑块减容等血管准备其实对血管损伤严重,常常需要配合DCB治疗。严重髂动脉钙化是需备好覆膜支架。释放支架/支架稳定性对远期疗效影响大。股深动脉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有时仅需解决股深动脉的问题即可。对疾病充分理解、对器具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结合具体患者选择最佳治疗策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bvm.com/lctx/12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