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

文章来源:脑动脉硬化   发布时间:2017-4-30 17:54:54   点击数: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

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adiposetissue,EAT)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局部和全身效应的多功能脂肪组织,其解剖位置特殊,代谢和组织学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脂肪组织.在生理条件下,EAT具有产热和保护心脏的作用;而在病理状态下,EAT通过分泌多种促炎细胞因子/脂肪因子,参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的发生发展.EAT的厚度/体积及其引发的慢性炎症反应与CVD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运动、减轻体重和药物等均可恢复EAT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提示其有望成为CVD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的指标.本文通过对EAT的特征、功能、调节机制以及在血管损伤后重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CVD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CVD的防治提供新靶点.

肥胖引发的多种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35~64岁人群肥胖率已达20.2%,而与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也急剧上升.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adiposetissue,EAT)是心脏的内脏脂肪组织,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以及特有的代谢特性和临床可观测性,目前已成为肥胖相关CVD风险评价和防治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EAT的特征、功能、调节机制以及在CVD,如血管损伤后重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为CVD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EAT与血管损伤后重构

血管损伤后重构是指血管在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损伤、疾病、老化等)刺激后,血管壁组织结构/功能发生病理性改变的过程.PCI术后再狭窄是血管损伤后重构的重要类型,其病理过程具有组织损伤后修复的特征.尽管药物支架的使用一定程度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但药物支架再狭窄率仍然达到8%~10%,尤其在肥胖患者中其再狭窄率明显升高,提示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近来研究发现血管外膜在血管损伤后重构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颈动脉球囊损伤、主动脉移植动物模型中,研究者均发现在血管损伤早期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先于内皮的功能异常,并伴有大量的巨噬细胞浸润及炎症因子表达.由于EAT与血管外膜不存在任何解剖屏障,研究认为肥胖状态下EAT的功能紊乱可能参与了血管外膜炎症“微环境”的变化,从而参与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发展.Park等发现肥胖患者EAT厚度明显增加,并与PCI术后再狭窄显著正相关.Fukamachi等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接受PCI治疗两周后,多支血管病变患者EAT厚度明显高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并且,EAT厚度可作为多支血管病变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Zencirci等发现PCI术后心肌组织无灌注或灌注不良现象与EAT厚度呈正相关,提示降低EAT厚度/体积有助于PCI术后冠脉复流,并抑制血管再狭窄.EAT调控PCI术后血管重构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研究证实肥胖状态下EAT中M1型巨噬细胞显著增多,炎症因子的表达明显升高.上述结果表明,利用EAT功能调节的可逆性,经药物及基因治疗等一系列治疗手段靶向干预EAT,从而改善血管外膜炎症状态/功能紊乱可能是临床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新途径.

EAT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好发于大、中动脉的慢性炎症病变,以病变区域脂质蓄积和免疫细胞大量浸润为主要特点.Harada等发现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中,EAT体积可作为预测富含脂质斑块的独立风险因素,并与富含脂质斑块所占斑块比值呈显著正相关.Sag等发现EAT体积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呈显著正相关,并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在小型猪As模型,研究者发现切除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位EAT,可明显减少As斑块形成.由于EAT能够被常规的影像手段观测,上述结果提示EAT厚度可作为冠心病(coronaryatheroscleroticheartdisease,CAD)诊断和危险分层的新指标.EAT致As的机制主要与其炎症及代谢状态有关,研究者对CAD患者EAT进行检测,发现EAT中巨噬细胞M1促炎表型增多,并与CAD严重程度显著正相关.研究还发现,病理状态下EAT可通过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进入血管外膜、中膜、内膜,促进As斑块基质降解,增加As斑块易损风险.研究证实,高糖及炎症反应可有效降低脂肪形成诱导的EAT基质细胞脂联素的分泌,但这一过程在成熟的脂肪细胞中显著减少,提示靶向作用于EAT脂肪形成期的炎症反应将为As防治提供新靶点.Vacca等发现CAD患者EAT脂代谢水平、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功能、核受体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s,PPARs)、肝X受体(liverXreceptors,LXRs)、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regulatoryelementbindingproteins1,SREBP-1)等)活性明显受到抑制,但抗原递呈,趋化信号及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chemotacticprotein-1,MCP-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VEGF-C)等)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提示EAT炎症反应与代谢途径可能存在某种潜在调节机制并进一步作用于CAD的发生发展.As作为CVD主要的病理基础,其形成包括多种病理过程(如内皮功能异常、泡沫化细胞形成、平滑肌细胞增殖等),研究已证实EAT病理/功能改变与As发展进程相关.传统的观念认为血管炎症始于内膜,近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血管外膜炎症反应先于内膜病变并在As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EAT通过作用于血管外膜影响As病理形成过程的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EAT与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HTN)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为主要病理表现,血压升高可造成多种慢性靶器官(脑、血管、心脏、肾脏等)损害.近来大量研究证实,EAT可作为HTN的独立预测指标,调节HTN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Ruan等[66]在DOCA-salt诱导的HTN小鼠模型中发现,随着血管外周脂肪组织(perivascularadiposetissue,PVAT)中M1型巨噬细胞比例的升高,HTN引起的血管重构显著增加,提示EAT作为一种特殊的PVAT,EATM促炎表型的增加将进一步促进HTN的发生发展.临床研究发现,肥胖HTN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明显高于普通HTN患者,并与EAT厚度相关[67-69].同时,最近研究发现EAT体积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独立预测因子.Erdogan等发现,顽固性高血压(resistanthypertension,RHTN)患者EAT厚度与血压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其中EAT厚度达到3.42cm及以上可作为判定RHTN的最佳指标(82%敏感性、77%特异性).Ertas等还发现,EAT体积与勺型及非勺型血压曲线显著相关,并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EAT体积大于或等于7mm可作为判定非勺型HTN的独立性指标(74%敏感性,71%特异性).EAT促HTN机制可能主要与EAT厚度/体积增加导致动脉顺应力(arterial







































白癜风专科诊疗医院
小孩白癜风能治好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bvm.com/lctx/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