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糖尿病并发症
为什么会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血糖未达到控制目标是主要原因。
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升高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降低HbA1c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风险。
严格控制血糖达标是至关重要的
血糖控制达标可以带来血管受益,因此国际的和国内的糖尿病组织建立了明确的、循证的血糖控制目标值。
并发症的三个早知道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
常见的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高渗状态
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表现为严重高血糖,伴有意识障碍或昏迷、多发生在老年糖尿病患者
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使大血管病变发病年龄更早、更广泛、更严重、预后更差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中,该类疾病占80%
下肢血管病——糖尿病“沉默的杀手”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糖尿病足”都属于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下肢血管病
下肢血管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多已为晚期,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腿痛不要只看骨科!
腿疼、腿沉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很多人以为是上了年纪,患了风湿、肌肉扭伤、缺钙等,所以看骨科、看风湿或者补钙,走了不少弯路,结果越治越重,糖尿病人如出现腿痛症状,应重点考虑下肢血管病变的可能。
小伤不能小看!
糖尿病患者的脚部因血管病变造成供血不足,感染后常常引起严重的损伤、溃疡、坏疽,这就是糖尿病足,俗称“老烂脚”,实际上类似病变也可以发生在上肢、面部、身体的其他部位,但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的部位。
糖尿病足——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终末阶段
下肢血管病变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远端与足部缺血,即便是小伤也会因供血较差而不易恢复,从而继发感染、坏疽
下肢血管病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导致下肢血管受累,肌肉缺血、缺氧,从而出现麻木、疼痛等症状。
一走就痛——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明确信号
一走就痛,停下来会好转,再走又痛,这叫做“间歇性跛行”,是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症状,由于下肢血管病变导致下肢肌肉供血不足,行走一定距离后感觉下肢乏力、劳累、麻木,下蹲起立困难,而休息后,缺氧状况减轻,症状于是就减轻或消失了,出现此情况应尽早就医,确诊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症治疗。
不走也痛——中晚期,要积极
不走路的时候腿也会痛,这叫做“静息痛”,意味着下肢血管缺血逐渐加重,已存在严重的末梢血管循环不良
临床表现由间歇性跛行发展为下肢在静止休息时缺血性疼痛,多在夜间睡眠时发作,下肢下垂时疼痛
此时疾病已属中晚期,应该更加积极的治疗,坚持用药
坏疽、截肢——悔之晚矣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终末阶段,是非创伤性截肢的头号杀手
65-74岁的糖尿病人群增加了截肢风险超过20倍
20%的糖尿病个体发展为足溃疡,其中的33%如果不接受治疗,最终不得不截肢
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哪些表现?
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多种表现
周围神经病变(手足):
感觉减退:四肢有手套、袜套样麻木感,冷热不敏感,痛觉迟钝
感觉紊乱:有蚁走感,烧灼感、踩棉花感,手脚发冷或发热、刺痛
自发性疼痛:气温的改变,湿度的高低等均可引起神经病变者的自发性疼痛,日轻夜重,有时疼痛剧烈,疗效不佳
植物神经病变——出汗、消化、排尿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表现——消化异常
腹胀、早饱、餐后不适、恶心、呕吐、上腹痛、烧心——“糖尿病胃轻瘫”
腹泻,便秘,或腹泻和便秘交替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表现——排尿异常
“神经源性膀胱”尿不尽、排尿无力,尿储留,少数人可尿失禁
糖尿病神经病变,别说您无所谓!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并非都是些恼人的小毛病,仅仅影响生活质量而已
实际上,神经病变还可能会带来生死攸关的大麻烦……
如何做到早发现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病情
每种疾病都有蛛丝马迹可寻,出医院就诊;医院检查
远离糖尿病神经病变——定期筛查外周神经病变
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每年都应检查针刺觉、温度觉、振动觉以及10g单丝检查等
在临床特征不典型的情况下使用电生理检查
重视日常护理
每日检查双足、每日清洗(水温不宜过烫)、勤剪指甲、不赤足走路、穿柔软透气的棉、毛袜
鞋子要舒适宽松、每次穿鞋前应检查鞋内是否有石子等异物
鞋袜要注意
关于袜子——纯棉、羊毛袜,接缝细致,不硌脚,袜口松弛,不勒腿
关于鞋子——鞋尖宽松,不挤脚,鞋底平坦无异物,平跟或中跟
保持清洁常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每日:清洗双脚、水温不能过烫、不应长时间浸泡、经常查看足部温度、保持脚趾间清洁干燥、在明亮的光线下检查足部、确认无水泡、外伤、溃疡等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
足部外伤、溃疡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