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段路就腿疼必须停下来休息,当心是下肢

文章来源:脑动脉硬化   发布时间:2018-1-24 19:35:50   点击数:
  

很多中老年人都有腿疼、腿沉这些症状,容易被人忽视,以为是上了年纪的正常现象。还有些症状较重的患者以为是风湿、肌肉扭伤、缺钙等原因,其实根本原因有可能是血管疾病造成的。

有患者发现,自己不走路的时候没有明显不适,但一走路下肢就会出现酸胀不适感,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一段时间后这种不适感消失,又可以继续走路。且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这种情况,就是间歇性跛行。

一旦发生间歇性跛行,一定要重视,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症状!

今天小医院血管外科刘苏健医生,为大家讲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认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随着血管外科诊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在中国有明显增加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和吸烟等是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症状一般由轻至重逐渐发展,但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时,可导致症状突然加重。

根据严重程度,临床分为4期

第1期:轻微主诉期。

患者仅感觉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

第2期:间歇性跛行期。

当患者在行走时,由于缺血和缺氧,较常见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必须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有所缓解,才能继续活动如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小腿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变最常见的症状。

第3期:静息痛期。

当病变进一步发展而侧支循环建立严重不足使患肢处于相当严重的缺血状态,即使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疼痛一般以肢端为主。

第4期:组织坏死期。

主要指病变继续发展至闭塞期,侧支循环十分有限出现营养障碍症状,在发生溃疡或坏疽以前,皮肤温度降低,色泽为暗紫色;早期坏疽和溃疡往往发生在足趾部,随着病变的进展,感染坏疽可逐渐向上发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临床治疗建议:

1.保守治疗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应整体看待和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进行心脑血管方面的专项筛查与诊治。

日常生活中,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并注意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烫伤等。

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安步乐克及前列腺素类药物等。

2.手术治疗

重度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或坏疽的情况,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

手术方法包括动脉旁路术、动脉内膜剥脱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手术实施方案需要综合考虑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流出道及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等因素。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手术风险低,恢复快。该方法经股动脉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扩张、重建动脉管腔,结合血管腔内支架的使用,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于长段闭塞性病变也可成功开通,目前是首选的一线治疗。

DSA杂交手术室

门诊区

标准化病房

患者在怡德享受满意的服务

赞赏

长按







































白殿疯病 医院
福建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bvm.com/lctx/8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