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文章来源:脑动脉硬化   发布时间:2018-10-14 0:11:00   点击数: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

血栓分类

1.白色血栓(palethrombus)

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室)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镜下,白色血栓主要由许多聚集呈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构成,其表面有许多中性白细胞粘附,形成白细胞边层,推测是由于纤维素崩解产物的趋化作用吸引而来。血小板小梁之间由于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的作用而形成网状的纤维素,其网眼内含有少量红细胞。肉眼观呈灰白色,表面粗糙有波纹,质硬,与血管壁紧连。

2.混合血栓(mixedthrombus)

静脉的延续性血栓的主要部分(体部),呈红色与白色条纹层层相间,即是混合性血栓。其形成过程是:以血小板小梁为主的血栓不断增长以致其下游血流形成漩涡,从而再生成另一个以血小板为主的血栓,在两者之间的血液乃发生凝固,成为以红细胞为主的血栓。如是交替进行,乃成混合性血栓。在二尖瓣狭窄和心房纤维颤动时,在左心房可形成球形血栓;这种血栓和动脉瘤内的血栓均可见到灰白色和红褐色交替的层状结构,称为层状血栓,也是混合性血栓。

3.红色血栓(redthrombus)

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甚或停止之后,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因此,红色血栓见于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后,往往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镜下,在纤维素网眼内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细胞。肉眼观呈暗红色。新鲜的红色血栓湿润,有一定的弹性,陈旧的红色血栓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燥,易碎,失去弹性,并易于脱落造成栓塞。

4.透明血栓(hyalinethrombus)

这种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溶血栓药三大类:

A、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s)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华法令和达比加群。

B、抗血小板聚集药:主要包括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包括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非噻吩吡啶类(替格瑞洛)以及糖蛋白(glycoprotein,GP)lIb/Ⅲa受体抑制剂(阿西单抗和替罗非班)。以及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

C、凝血中形成的纤维蛋白,可经纤溶酶作用从精氨酸-赖氨酸键上分解成可溶性产物,使血栓溶解。纤维蛋白溶解药激活纤溶酶而促进纤溶,也称溶栓药(thrombolyticdrugs),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常用的是第一代的溶栓药链激酶(SK)和尿激酶(UK)以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

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防治是从血小板的活化、聚集、释放等激活过程多种机制,作用于不同靶点而发挥作用的,其价值已为大量的临床试验所证实。

ACS中的血栓开始是以血小板和中性白细胞、纤维素为主的白血栓,继而发展成混合血栓。本科于近日在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手术中,从闭塞的前降支中抽吸出的血栓呈灰白色条状,是典型的白血栓。

刚抽吸出的白血栓①

刚抽吸出的白血栓②

白血栓显微镜下图③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北京哪家医院是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bvm.com/lctx/9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