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是村里有名的长寿之家。太久远的我记不清楚了,我只记得我的曾祖父、祖父、祖母享年都是接近岁。而我的父亲享年99岁,母亲享年岁。
我还有六个姑姑,除了一个姑姑享年90岁外,其他姑姑在世都超过了96岁。其中我最小的姑姑是在年疫情时去世的,她享年。当时小姑姑身体还很好,耳不聋,眼不花,如果不是时期特殊,我想我的小姑姑至少还能再活5年。
但你要追问他们的长寿秘诀,真的说不上来。他们没有特殊的养生之道,甚至有些做法与科学家提倡的科学养生常理是违背的。
本内容为短篇虚构小说,请理性观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图源网络
一先说我的曾祖父,他在世97岁,逝世于20世纪40年代。要知道那个年代是确确实实的“人活70古来稀”。他绝对算得上是长寿老人。
因为我是晚生子,我出生时父亲已经50多岁了。所以,曾祖父的故事我都是听父亲讲的。父亲告诉我:我的曾祖父是一个老中医,他的医术很好,当时在我们那方圆几十里是很有名的。
每天找曾祖父看病的人都很多,为给大伙看病,曾祖父常常一坐都是一整天,很多时候他吃饭都是慌慌张张的,更不要说细嚼慢咽了。有时遇到难缠的病,晚上都不能好好休息。生活毫无规律可言。
图源网络
遇到特殊病人,曾祖父还要外出给人看病。那时自己没有车,如果遇到有钱的病人,病人家属会派车来家接曾祖父。如果是穷人,曾祖父都是肩担两个药箱(药箱里装的都是中药材)步行出诊。有时要行走十多里地。
曾祖父是个传奇式人物,在他身上发生过很多奇特的事。其中最有趣的事,是曾祖父死而复生的故事。那是曾祖父85岁时。
一向身体很好的曾祖父,有一天突然生病了。看似简单的感冒却让曾祖父一病不起,一连几天不吃不喝。我的爷爷受曾祖父的亲传,当时医术也很高。他给曾祖父抓了很多药,都无济于事。
爷爷又请来了很多同行给曾祖父把脉取药,仍然无力回春。就这样,几天后曾祖父的脉搏停止了跳动。于是,家里开始忙起了葬礼。给曾祖父穿好了寿衣,移入了寿棺,等到时辰再成殓盖棺。
然而,一天后的半夜,曾祖父突然从寿棺里坐了起来,并大声地说道:“饿死我了,快给我做碗酸汤面条来”。就这样曾祖父突然死而复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病好以后,曾祖父又一如既往地劳心劳力继续行医了12年,直到97岁寿终正寝。
图源网络
二我的爷爷享年96岁,我的奶奶享年98岁。爷爷是子承父业,行医看病了一辈子。他的生活方式和曾祖父的差不多,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没有特殊的营养品,吃的是萝卜咸菜、粗茶淡饭,体力精力往往都是双重透支。
爷爷大度有容,乐善好施。他兄弟三人,分家时他把好的房子,好的物品都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住的用的都是家里最差的。遇到穷人看病,爷爷总是少收钱,或不收钱。
爷爷有知识,有文化,德高望重。我们家又是村里的大户,族里哪一家有事,都喜欢找爷爷帮忙。能帮助族人,帮助有需要的人,爷爷很开心。他认为这样自己活得才有价值。
图源网络
爷爷和曾祖父最大的不同就是:爷爷的烟瘾特别大。爷爷既要看病,还要处理很多其他的事情。所以,爷爷每天都很忙,很多时候都要忙到深夜,这样就让他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作为医生爷爷深知抽烟的危害,但是,工作量大,他总想抽烟缓解一下疲劳。这样一来二去,烟瘾也就一天比一天大了,一天到晚他的烟袋从不离身。只要有空闲,他就要抽个不停。
爷爷逝世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那个年代,爷爷能拥有96岁高龄,同样,他也绝对称得上是长寿老人。
图源网络
我的奶奶善良慈祥,为了照顾一大家子她劳碌了一辈子。她把好吃的好喝的都留给了老的,留给了小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当时我还很小,但我清楚地记着,我们家有好几口大缸。每当萝卜、白菜下来的时候,奶奶和妈妈都会腌制几大缸咸菜。这些咸菜就是奶奶和妈妈一年的主要菜肴。
奶奶身体一直很好,90多岁时仍然耳不聋,眼不花,还能做针线活。奶奶的针线活做得可好了,尤其是绣花。在奶奶98岁那一年,我们邻居家生了一男孩,要吃满月面。邻居让我奶奶帮忙给他家孩子做一件绣花斗篷。
图源网络
当时,我父亲考虑到奶奶年纪大了,不同意让奶奶帮这个忙。但是奶奶认为邻居既然说出来了,不好意思推托。于是奶奶就答应了帮忙。
也就是这一帮忙,把奶奶累倒了,没过几个月奶奶就离世了。我想如果奶奶不给他家做斗篷,奶奶肯定能活过岁。
图源网络
三我的父亲生于年,卒于年,享年99岁。他没有继承家传从医,而是选择了教育,教书育人一辈子。父亲一生多闻强记,多才多艺。
那时,我们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只要我们姊妹在家,每天晚上趁着我们几个围着桌子吃饭的时间,父亲都会给我们讲历史故事。
在当时,无论是春秋战国还是各朝各代,民国军阀,父亲都讲得津津有味。而且,那些复杂的人物姓名,时间地点,父亲都记得清清楚楚。讲到开心时,父亲和我们都会开怀大笑,我们的家显得格外温馨幸福。
图源网络
父亲胸襟宽阔,淡泊名利,刚正严肃。77年国家给父亲恢复了名誉,并补发了工资。父亲拿着钱,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教育。他拿出一大半补发工资资助了学校建设。
过了两年父亲退休了。当时不少退休的老人都认为国家给的退休费太少,他们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给他们的回答是:“现在我们不能继续为国家工作了,国家还给我们发工资,我们应当知足,应当感谢国家。”
过年过节,县里领导来家慰问,问父亲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意见,父亲总是说:“好!好!一切都好,没有意见。”
图源网络
父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父亲特别爱看书,尤其是晚上。从我记事起,父亲就特别能熬夜。每天晚上不是拿书看,就是拿笔写,而且是通宵达旦。
我从没见过谁会像他那样,整晚整晚不睡觉地看书。10天里面最起码有一半的时间,都是母亲已经是早上起床了,父亲还没有睡觉。然后母亲就给父亲荷包两个鸡蛋或者做些什么早点,让父亲吃了再睡。这一习惯母亲坚持了大半个世纪。
父亲不但文学功底深厚,而且,他还通音律,善绘画,更特别的是父亲还写了一手好毛笔字。父亲的字在我们县是相当有名气的。
图源网络
父亲有个学生叫赵青,他也特别爱好写毛笔字。他经常去我家请教我父亲。他距我家大概有20里地,原先他是步行去我家,每个月都要来一次。而且,来一次都要住上几天。
他们师生俩很投缘,一见面总是天南海北的彻夜交谈。不熬个眼红嗓子疼,都不会罢休。后来赵青买了一辆自行车,于是,他来得就更勤了,一直等到他也上了年纪,跑不动了,才消停下来。
可以说,那些年赵青在我家的时间比在他自家的时间还多。也就是说,父亲晚年时熬夜更厉害了,几乎都是白天睡觉,晚上看书。
图源网络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生除了患有气管炎外,几乎没有生过什么病,就连头疼脑热我都没见过。父亲之所以患上气管炎,是因为父亲抽烟太多。父亲抽的多数是小焊烟。一晚上下来,父亲烟灰缸里的烟灰总是满满的。
父亲吃饭很规律,不论饭菜合不合胃口,每顿饭父亲总是吃得一样多。他从不贪嘴,也不少吃。不过每天父亲都要喝上二两白酒。即便是与客人吃饭,父亲也只喝二两,从不贪杯。
父亲到老都听力都很好,头脑清楚不糊涂,就是看书需要戴上老花镜,尽管如此,父亲仍然坚持每天看书学习。
图源网络
年夏天,吃过中午饭,我坐在父亲身边,轻轻地给父亲扇着芭蕉扇。父亲看了一小会报纸,然后他给我谈论了一会工作上的事情,他说:“你是好命,赶上了好时光,我对你很放心。”
之后,父亲说他累了,要去睡午觉了。就这样父亲再没醒过来。他走得那么从容,那么安详。
我的母亲比父亲小十几岁,但她的身体远不及父亲。从我记事起,母亲的身体就很不好,不是这个病就是那个病。父亲的床头放的都是书,而母亲的床头却摆满了药。
图源网络
我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勤劳善良的人。她一生与世无争,任劳任怨。她啥时候不睡觉,她啥时候手里的活计就不停。而且,母亲吃的总是剩饭剩菜。无论你怎么说她,她都舍不得扔掉。所以,母亲年轻时主要的病就是胃病。
母亲到了50岁后,又出现的脑动脉硬化,经常是头痛耳鸣。母亲很瘦弱,她总是营养不良,血压低。但她又不能吃补品。一吃补品,头昏的就更厉害。正因为此,母亲在70多岁时,耳朵就已经很聋了。
就这样,母亲仍然坐不住,家里地里的活她从不耽误。母亲90岁时,还能为我们做饭洗衣。如果你不让她干,她就和你闹。
图源网络
母亲91岁时突发脑梗。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后,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让我们为母亲准备后事。然而,母亲回家后,病情却一天比一天好。三个月后,母亲在我们的搀扶下,竟然能下地慢慢地走动了。
就这样母亲又活过来了,而且,之后恢复得还很好。原先给母亲看病的医生知道后,都说这就是个奇迹。不仅如此,自那以后,母亲多年的胃病竟然也神不知鬼不觉地好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能吃能喝,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简直和以前判若两人。12年后,也就是年5月。这一天,母亲吃过晚饭后,在客厅里稍坐了一小会就去睡觉了。
图源网络
两个小时后我走进母亲的房间,发现母亲已经紧闭双眼,离开了人世。这一次母亲是真的走了,她和父亲一样,走得都是那么从容安详。这一年,母亲岁。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增加了很多。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养生秘诀让人顾及不暇。那些养生长寿的方法也确实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益处。
但是,我的曾祖父、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他们的长寿,我却很难理解。他们除了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良、知足、阳光”外,其他的生活工作方式很难与现代的科学养生对号入座。我甚感奇怪。于是,写出来以求大家帮忙解惑,希望大家阅读后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