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钟大爷再次出现步行后左小腿酸痛的症状。在此前5月份,钟大爷曾因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下肢疼痛伴麻木感。至我院就诊,行双下肢动脉成形术后症状缓解便带药出院休养。由于不规律服药以及忍不住烟瘾,钟大爷原本好转的病情又再一次加重。家人因担忧钟大爷的身体状况,便再次来我院进行诊治。据行下肢血管的彩超报告结果显示,钟大爷的双侧股动脉内管状强回声,双侧下肢动脉中内膜增厚并多发斑块形成,左侧股动脉中段及远程未见彩色血流显示,考虑有血流速度慢的可能,拟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收入院。
(术前血管流通情况)
医生提醒小贴士:
术后患者应多走动、多食蛋白质及水果蔬菜,戒烟酒、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并改变以往不良的作息规律和饮食习惯。术后若不引起重视,遵医嘱服药,患者往往有再狭窄、闭塞的可能。
入院后用抗栓、抗凝、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循环及对症治疗,由于左侧浅动脉支架内未见比剂充盈,考虑血管内膜增生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经血管介入科马洺远主任带领的下肢动脉疾病亚专科团队研究讨论后,考虑患者既往已于股动脉内植入血管支架,再次行支架植入术有较高再狭窄、闭塞风险,建议行下肢动脉斑块旋切术和药涂球囊扩张术。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同意该治疗方案,遂于左股动脉支架闭塞段行下肢动脉斑块旋切术和药涂球囊扩张术,手术非常顺利,术后左股动脉血流通畅,患者疼痛、麻木感明显改善。
术中
术后(血流通畅)
支架植入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常用方式之一,但支架植入术后易发生内膜增生,导致支架内再狭窄。随着近年治疗理念不断更新,血管腔内减容、药物涂层球囊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减容是通过减容装置去除血管内斑块、血栓、增生内膜等减少腔内容量负荷,扩大管腔容积,从而减少球囊扩张应用,避免扩张所致内膜损伤;可使血管内壁变得更加平滑,减少支架应用,尤其适合应用于近关节和动脉分叉部位。
什么是“下肢动脉闭塞”?
下肢动脉闭塞是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带来的一种全身性的疾病,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我国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率高达12%—20%。因血管壁上脂质斑块沉淀堆积,而使其变得僵硬和狭窄,狭窄逐渐严重后甚至出现完全闭塞的情况。
一般都出现在行走或活动时,短暂的休息可以完全缓解。但重新开始行走后,腿部疼痛酸胀的症状再次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间歇性跛行。如不接受适当治疗,下肢缺血会逐渐加重,诱发疼痛的行走距离会越来越短。同时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腿脚发凉或麻木感,皮肤苍白,肌肉萎缩或毛发减少。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在休息时出现腿脚的疼痛,称为静息痛。长期严重缺血时,可发生足趾组织坏死,导致截肢。
什么是“下肢动脉斑块旋切术+药涂球囊扩张术”?
下肢动脉斑块旋切术属腔内减容的一种治疗方式,是通过机械手段在血管纵向上切除增生内膜和硬化斑块来改善血管顺应性的技术,可以减少病变处的残留组织,同时增加血管腔容积。
手术中旋切下来的斑块
手术中的保护伞
(旋切时防止残余斑块脱落而导致下肢膝下动脉栓塞)
药物涂层球囊的特点是球囊表面涂上紫杉醇、雷帕霉素等抗增殖抗炎药物,通过球囊扩张使涂层药物与病变血管壁均匀地充分接触,迅速渗透至动脉壁中,从而抑制和延缓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和有丝分裂,抑制内膜增生,增加血管远期通畅率。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及饮食结构变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的腔内治疗方法凭借其微创、疗效显著的优势已经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腔内减容与药涂球囊联合既可以机械去除增生的内膜,又可以有效抑制内膜再增生,是目前治疗支架内再狭窄较为合理和先进的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40%-60%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热点及难点,我院血管介入科的成功开展,充分体现了该科室在血管疾病方面的探索,及救助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诊治水平和能力,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医疗服务水平。
地点:医院血管介入科外马路号4号楼(D楼)2楼
联系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3点-5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