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extremityarterialocclusivedisease,LEAOD)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引发患者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患者肢体出现缺血等症状。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已经成为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出现逐年攀升的趋势。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上在治疗该疾病的方法有了明显的变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目前最为主要的治疗方案,其主要的优点包括易操作、创伤小、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同时药物涂层球囊技术也成为主要的治疗技术之一,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和裸支架的高再狭窄率等方面的不足。国内外相关试验表明DCB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一定的优越性。然而这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腔内血管成形术后管腔再狭窄的主要因素及高危因素的分析和探讨。
1结果
1.1一般资料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DCB组和PTA组一般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基本情况(见表1)和血管病变情况(见表2)均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手术成功的标志为术后残余直径50%即为手术成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均为%。其中出现动脉限流性夹层的患者3例,DCB组出现1例,PTA组出现2例。2例大球囊压迫后夹层消失,1例植入支架。术后6个月两组在ABI、MLD及Rutherford分级上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DCB组在ABI、MLD、管腔再狭窄率、Rutherford分级改善方面上均优于PTA组(见表3)。治疗后12个月DCB组管腔再狭窄率为22.2%(8/36),PTA组为48.5%(16/33),再狭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表现出了统计学意义(P0.05)。图1为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DCB组和PTA组一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96.6%vs89.7%,p0.05),术后12个月DCB组一期生存率明显高于PTA组(85.5%vs64.6%,p0.05)。随访期间11例患者形成血栓(DCB组3例,POB组8例),3例患者截肢(DCB组1例,POBA组2例)。出现发生消化性溃疡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1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图1药物球囊组与普通球囊组靶血管通畅率曲线??
1.3影响因素
??选取患者一般情况、血管条件情况等10个变量对6个月后管腔再狭窄率进行单因素分析之后,针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取多因素回归分析并描绘ROC曲线图,结果显示吸烟、高血脂、术后流出道数目和病变长度均为管腔再狭窄的高危因素。图2为ROC曲线图。图中可见4个因素联合分析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明显大于各个单因素诊断的曲线下面积,进一步说明上述因素对于术后管腔再狭窄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图2多重因素联合诊断的ROC曲线
2讨论
随着介入手术技术和医疗器械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开放性手术逐渐由以腔内血管成形术和腔内支架植入术为主的微创介入手术治疗所代替。虽然腔内介入治疗在外周动脉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管腔再狭窄问题仍然是主要缺陷,特别是对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来讲。药物涂层球囊(DCB)通过均匀涂抹在球囊表面的抗组织增生药物渗透入局部动脉管壁,从而达到减少新生内膜的增生和管腔再狭窄的发生。使用球囊将抗组织增生药物传递至局部血管壁的潜在益处是多方面的。它与支架植技术相比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减少植入支架也为后续的血管重建术提供更多的选择。药物涂层球囊在治疗中表现出了更高的通畅率。不同的DCB所观察到的具体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采用3μg/mm2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与国内外所引用的药物涂层球囊类型相似。
??此次随机对照研究在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时减少管腔再狭窄方面提供了依据。在本研究中,治疗后3个月DCB组与POBA组无明显差异,而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DCB组在ABI、Rutherford分级改善情况、LLL及MLD等方面均优于POBA组,治疗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DCB组也明显高于POBA组,而截肢率及术后并发症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此次试验合并使用金属裸支架共26例(DCB组14例,POBA组12例),在这26例患者中DCB组在六个月及十二个月的复查造影结果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方面仍优于POBA组。药物涂层球囊在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具有较高的短中期通畅率和保肢率,同时采用这种治疗方式也能够确保安全性,但是其长期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术后再狭窄是手术后由于血管壁对损伤的不适应所导致的一系列结果,是由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的病生过程。本研究在分析术后再狭窄的高危因素时主要采取了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高血脂、吸烟、病变长度较长和膝下流出道不佳均可增加术后再狭窄的危险性。
作者:王兵 郭鹏
综上所述,药物涂层球囊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令人满意的短中期疗效,是一种可行性高、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DCB与“减容手术”的联合应用在病变长、病变类型复杂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有望取得显著疗效。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可能的降低管腔再狭窄的发生率。引起管腔再狭窄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高血脂、吸烟、病变长度、膝下流出道条件,联合4种影响因素可更准确地预测管腔再狭窄的发生。推荐具有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并且早期干预、加强随访,加强戒烟和步行疗法的宣教,提高预后质量及效果,进而全面提升高腔内介入治疗手术方案的效果。
专家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医院副院长,郑州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中国医师协会颈动脉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颈动脉学组名誉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分会颈动脉学组副组长、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弓上动脉疾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静脉联盟中国分会常委、亚太血管学术联盟常委、中国老年医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实验外科学组常委、河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副会长、河南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药信息学会周围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郑州市医学会周围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血管及腔内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脑卒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卫计委脑卒中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分会常委、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会血管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分会常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治疗并发症学组常委、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医院协会学科建设管理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年个人被评为河南省卫生科技领军人才,河南省卫生科技中青年创新人才,中原健康好卫士。连续4年被评为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连续5医院“十佳医师”。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等杂志编委。擅长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胸腹主动脉瘤、夹层的手术和腔内治疗,人工或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布加氏综合症,外周及内脏动脉狭窄和栓塞的外科及介入治疗,静脉血栓,肢体淋巴水肿及其它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均处于省内前沿、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是王兵主任开展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论是手术总例数,还是手术效果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主持省卫生厅及科技厅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数篇,现已培养研究生30余名,具有丰富的临床、科研和教学经验。
推荐阅读
王兵:第五届郑州大学血管论坛(9.7·郑州)侧记
王兵:复杂性颈动脉硬化性疾病的诊疗策略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