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是指因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原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管壁变性,脑动脉的管壁因脂类物质沉积和内膜受损等所导致的疾病。
概要:
1.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
2.病因与高血压等疾病相关。
3.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结合其他治疗为主。
病因:
1.高脂血症:患者体内脂质代谢障碍会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又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异常,可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造成脂质物质在血管内膜沉积,从而形成了血管内粥样斑块。
2.高血压:主要血管内皮受到长期高血压的损害,也会造成脂质物质在中动脉和大动脉损伤处的异常堆积,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3.糖尿病:该病也存在损伤血管内皮的因素,如糖代谢的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均会引起脂质物质的代谢异常,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增加患病的因素:
平时饮食结构中,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糖类可诱发此病。
高风险人群:
1.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均可导致血管内脂质异常沉积,是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
2.绝经后的妇女:绝经后的妇女雌激素水平减少、内分泌异常,可导致血脂代谢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3.长期精神紧张人群:长期精神紧张容易引起动脉痉挛,导致血管内压力增加,血管内膜受损,可加速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典型症状:
1.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情绪不稳定等慢性脑缺血的症状。
2.患者还可表现出持续一段时间(数十分钟)的身体一侧麻木感,并伴有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头晕等。
其他症状:
患者还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的障碍表现。
并发症状:
1.脑梗死:脑梗死的最常见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其主要改变是动脉内膜深层脂肪变性、胆固醇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及各种继发病变,使脑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出现脑梗死相对应的症状和后果。
2.脑出血:因脑动脉硬化患者的大脑血管管腔狭窄及扭曲、血管阻力增大、血管的舒缩功能减退,在长期高血压影响下,当患者情绪波动或从事体力活动时,血压突然升高引起血管壁破裂,导致脑出血。
3.血管性痴呆:症状为记忆力减退,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情绪不稳、人格障碍等。至疾病后期,患者智能全面衰退,甚至出现严重痴呆,患者连日常生活也不能自理。
早期症状:
患者发病缓慢,且呈进行性加重,早期无特异性表现,也可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中期症状:
头痛、头晕、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思维迟缓、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等,病情起伏波动。
晚期症状:
1.头晕、视力视野障碍、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肢体麻木无力、吞咽障碍、肢体运动不协调等。
2.出现严重痴呆,患者连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对时间和地点的定向力丧失,经常发生出门走失的情况。
3.脑动脉硬化症的缺血病变累及皮层脑干束,患者可出现假性延髓性麻痹。症状包括偏瘫、构音障碍、吞咽障碍、咀嚼困难等,呼吸也受影响,步态缓慢笨拙,步幅小而不稳。
治疗原则:
采取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纠正脂肪代谢紊乱,扩张脑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引起严重脑血管狭窄者,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美托洛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尼莫地平
1.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他汀类降脂药可降低胆固醇,使动脉壁泡沫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形成减少,缩小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活性。
2.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美托洛尔等,适用于存在高血压的患者,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减少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3.抗血小板药物:代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血栓形成,降低脑梗死风险。
4.改善脑循环药物:如尼莫地平等,可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适用于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的患者。
手术治疗:
1.血管内介入治疗:适用于颈动脉狭窄50%,且有与狭窄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另外,颈动脉狭窄>70%,虽然未出现明显的相关神经系统症状者,也需要治疗。
2.脑血管搭桥术:指通过手术的方式在狭窄的脑动脉近端与远端之间构建一条通道,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以恢复远端脑组织血液供应。
3.血管内球囊或支架成型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脑血管狭窄的手术方法,通过球囊扩张或放置支架以撑开狭窄处的脑血管,恢复大脑正常的血液供应。
心理治疗:
对于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较大的患者,可以寻求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或治疗,以指导和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压力和疲劳。
恒福康小提示:
1.尽量减少吸烟,远离二手烟等伤害。
2.避免长期服用雌孕激素药物,以免引起内分泌紊乱,引起发病。
3.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人群,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形成该疾病的风险。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不吸烟、不喝酒、勿食用过多的动物脂肪及高胆固醇饮食、勿摄入较多盐分。
5.加强锻炼,规律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6.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异常情况。
恒福康作者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