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
行走后腿脚发凉、发麻、疼痛是很多中老年人经常遇到的情况,很多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认为是年龄大了腿脚不灵活导致!可是你知道吗?这种发凉、发麻、疼痛现象可能预示着一种潜在的疾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
该病的特点是早期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一般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一旦到中、晚期,斑块导致血管堵塞加重会引起肢体重度缺血,严重的会引起患肢剧烈疼痛甚至肢体坏死,有部分的患者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经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伴发,故有较高的发病率。据报道,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且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是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斑块增生、内膜增厚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甚至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中老年朋友可以在早期进行自我诊断。该病的早期表现为患者步行一段距离后出现小腿后方肌肉的疲乏、疼痛或痉挛,此时患者坐下休息片刻(常少于10min),疼痛和不适感可缓解或消失,但再次行走一定距离后又会加重,这就是所谓的“间歇性跛行”。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离越来越短,直至最后丧失行走能力。如老年患者出现走几百米后小腿肚子疼痛,或者脚趾发凉发麻,那么就应在早起和晚睡的时候看看自己的脚部皮肤颜色,下肢缺血时脚部皮肤颜色往往是发白的,或者是紫红色;还可摸摸脚的温度,缺血的脚会比较凉。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因为到疾病后期,皮肤、肌肉组织缺血会导致脚趾溃疡或者发黑坏死,坏死部位的反复感染用一般药物常无法控制,产生所谓的“老烂脚”,医院就诊,已错过了好的治疗时机。
因此,早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应戒烟、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每天最好坚持30min以上的步行活动。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一经诊断,就要尽早开始治疗,避免病情恶化。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疾病的继续发展、改善肢体缺血、缓解疼痛和促使溃疡愈合,但至今尚无一种药物能使病变动脉恢复弹性和再通。部分严重的患者,需要采取微创治疗和手术治疗。微创手术不开刀,治疗后只在腹股沟处留下一个2mm左右的针眼,对血管以外的任何组织不造成伤害,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24h可下床活动)。
温馨提醒:中老年患者只要注意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专家介绍赵君逵副医院外科主任静脉曲张主治专家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从事外科临床诊治20余年,先后在国家、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手术有较深的造诣。擅长: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慢性溃疡(老烂腿)、脉管炎的治疗处于省内领先水平。我院医疗技术成熟,静脉曲张专科常规开展: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老烂腿、脉管炎等疾病,为福州市及周边地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患者可点击阅读原文在线预约手术,亦可直接与我们电话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在线咨询预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