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血管介入治疗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治疗技术。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采取经皮穿刺插管,对病人进行血管造影,利用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扩张形成及体腔引流等‘非外科手术’方法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因此,可以将腔内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定义为:以医学影像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设备的监督下,采用导管、导丝等器材对疾病进行非外科的微创治疗。其特点是简单、安全、有效、微创和并发症少。
今天,腔内血管介入技术的治疗范围已经涉及到动脉扩张疾病、动脉阻塞疾病、静脉倒流疾病、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外伤等诸多领域。同时,还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技术,如:血管镜、血管腔内超声、血管腔内消融技术等,使得腔内血管外科日趋完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技术已经成为部分疾病的常规诊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术。
举例说明: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一)内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内科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仅能延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程进展,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的狭窄、闭塞。
(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血管内膜剥脱、人工血管置换、旁路重建手术创伤大、风险大,尤其不适宜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的患者。
(三)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诊治血管性疾病的发展方向。
1.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
PTA是在血管造影确定病变位、程度和侧支供血情况以及狭窄上下方的血压等改变后,将造影导管调换成球囊导管,将球囊置于狭窄区,用压力泵或手推稀释的造影剂充胀球囊,作用于狭窄的血管使之扩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目前已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
该技术扩张血管的主要机理在于气囊扩张分离狭窄硬化的内膜,同时破坏中膜平滑肌强力层和胶原纤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断裂,中膜伸展。它是一种机械扩张导致血管重塑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法。
2.血管内支架(Stent)
血管内支架术是经皮切口通过导线或动脉血管扩张球囊打通阻塞的血管,内置支架来维持血流畅通,使原本缺少血流的远端血管得到血流的再灌注的治疗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诊治血管疾的发展方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