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忙碌碌中,我们于纷纷扰扰的医疗大环境下辞别了,迎来了鲜活的。根据既往我科收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患者的临床经验,撰文一篇,在此平台与各位读者分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这种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的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我科共收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百余例。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及缺血性坏疽。临床体征表现为:患肢皮温降低,远端脉搏进行性减弱甚至消失,肌肉萎缩及神经病变。此病的高致残率特点,使得病变较重的患者往往承受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打击。因此,改善下肢血运,避免肢端缺血坏死,减少截肢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原则。外科手术因其适应症范围较窄,术后血管内感染及血栓形成概率较高以及医疗费用高昂等,使得绝大多数有合并症或广泛重度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望而却步。血管内介入作为一种微创诊疗手段,因其既能明确直观的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在治疗上又有着适应症广,疗效确切,创伤较小及可重复操作的特点,目前已被视为严重肢体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下面,就我科实际临床诊疗经验发表一些体会。
首先,一定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和全身状况综合考虑,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可灵活参考跨大西洋多学科协作发表的《管理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标准化指南》来指导治疗。在实际医疗中,我们发现,对于病变单个或多个,狭窄或闭塞总长度≤15cm,伴或不伴重度钙化的患者采用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效果最佳,保肢率高,愈后良好。若患肢血管闭塞总长度超过20cm,或为腘动脉及其近端三分叉动脉的长期慢性闭塞,则治疗效果一般,血管通畅率不高,但对于这种高截肢风险的患者,腔内血管成形也是有益的,能有效降低截肢平面,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介入术前,我们一般为患者提供疾病知识小科普,劝导患者戒烟,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增加运动等。并嘱患者规律口服氯啦格雷(75mg/天)和阿司匹林肠溶片(mg/天)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中,于局麻下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别行同侧或对侧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置入5F动脉鞘,引入导丝、单弯导管,并将导管头端置于腹主动脉下段进行造影,了解双侧髂动脉及患侧股动脉的情况后,置换cobra导管行超选择性患肢动脉血管造影,显示闭塞段位置、长度、范围、邻近有无重要侧支循环及流出道等情况。并于全身肝素化后先用超滑导丝从闭塞段近端钻挤开通动脉导管。若阻塞段远端管腔内见血栓形成,可置换插入多侧孔溶栓导管,经导管迅速加压团注式推入尿激酶25万-50万U。若造影见膝下3支动脉均未显影考虑阻塞段位于腘动脉,则直接扩张后推入50万U尿激酶,保留溶栓导管回病房,使用输液泵持续泵入尿激酶及肝素钠。溶栓期间常规口服华法林,监测凝血机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5左右。溶栓后每24h造影复查,血管再通情况满意者可拔管,不满意者继续上述溶栓方案并及时调整溶栓导管的位置,总体溶栓时间不超过1周。后可根据病变范围及病情需要,沿导丝插入相应规格的球囊,以6-8kpa压力缓慢行球囊扩张2-3次后再行患肢血管造影,根据管腔狭窄程度、范围及病情需要送入自膨式血管支架,以血管造影显示血流通畅,血管腔完整为满意效果。介入过程中,可灌注罂粟碱及前列腺素E1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来预防远端栓塞。术后常规口服3个月华法林,并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片及氯吡格雷片。术后1月、3月及1年复查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经我科介入治疗的约95%的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肢体疼痛、皮温、皮色有所改善,术后复查见狭窄闭塞部位血流较术前通畅,60%的患者患肢疼痛基本消失,缺血性溃疡逐渐愈合,皮温、皮色恢复至基本正常,远端动脉搏动完全恢复,复查造影显示阻塞部位血流通畅,膝下至少一支动脉灌注到足部。
综上所述,我科通过DSA造影明确诊断,运用动脉内导管溶栓术、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手段为患者再通闭塞动脉,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广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消减了病痛带来了希望。
如您身边有亲人或朋友正遭受这种疾病的困扰,医院医院介入科,我们秉承“待患如亲,至精至微”的宗旨,为您提供医疗帮助。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白癜风治疗医院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