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出现概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阶段的群体更为常见,其中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该群体中所占比例偏高。人体中脑干和小脑等主要血液来自于椎-基底动脉,因此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可出现呕吐、恶心、视力下降、眼球震颤、眩晕以及语言障碍等症状,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同时也极大程度威胁其生命健康。随着我国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深入,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群体也对应出现升高的趋势,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本文主旨在于了解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用血塞通注射液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年期间收治确诊为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例为本次分析数据来源。患者当中有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在44-82岁范围间,平均年龄(68.6±3.4)岁;病程实践在1-6年范围间,平均病程为(2.8±1.1)年。对患者疾病程度进行分型,具体如下:68例为Ⅱ型、52例为Ⅲ型。上述纳入研究范围内患者排除合并有造血系统并发症、肝肾脏器疾病以及先天性心功能障碍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无精神障碍,可配合研究。设其中60例用常规椎动脉粥样硬化干预方案治疗患者为对照组,另60例除常规对症治疗外,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干预患者设为观察组,经统计学软件计算处理,提示此次研究对象组别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具体情况等差异并不明显,具备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用常规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措施,给予剂量40mg辛伐他汀,用药方式为口服,每天1次;给予剂量75mg肠溶阿司匹林,用药方式为口服,每天1次。另将4mg尼莫地平溶入浓度为5%葡萄糖注射液毫升中,用药方式为静脉滴注,每天1次。
观察组患者除上述对照组患者的常规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外,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将剂量mg的血塞通溶入浓度为5%葡萄糖注射液毫升中,用药方式为静脉滴注,每天1次。
疗效标准显效标准:在完成疗程治疗后患者椎动脉粥样硬化典型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等均消失,接受TCD检查提示无发现任何异常;有效标准:疗程后患者相关症状、体征等有所改善,TCD检查提示有一定程度缓解;无效标准:治疗后未能达到上述关于显效、有效的相关标准。
统计学方法相关基线资料的计数、计量等资料经统计学软件(SPSS20.0版本)处理,组间检验由X2和t执行,最终所得结果由均数±标准差与率(%)的形式表示,若提示P0.05,则判定差异显著,统计学之间有意义。
结果
疗效对比详情请见表1:
治疗前后指征对比详情请见表2:
讨论
西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因是血栓的形成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继而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动脉粥样硬化在我国中医理论当中属于血瘀范围当中,从本质上来说为标实本虚类型的疾病。患者在临床上主要临床特征为血瘀、气滞、痰凝等,实质而言该病主要原因为肾、脾、心等重要脏器亏损所引发,使得气机进入紊乱状态,气血调和不平衡,脉络阻滞、气滞血瘀、内生痰积等都是导致最终爆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饮食不节、年老体弱、情志所伤,致使风、痰、瘀、虚相互搏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上所致,伤及清窍,致使血液运行不畅,而瘀血产生,瘀血阻滞脑部经络则神窍蒙蔽,呈现神蒙、牙关紧闭等症状。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的治疗原则,结合致病因素,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当以清热化痰,醒脑开窍为基本治疗原则,同时由于脑络闭阻是其重要病机,故而需配合活血通络之法。
血塞通为中药三七有效成分三七皂苷精制而成。三七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三七具有扩张冠脉和外周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降低血液粘滞度,抑制脑血栓形成的功效。患者应用血塞通注射液,药物进入机体后会完成血液循环的调节作用,让动脉血管得到松弛和平滑,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氧饱和度以及血流等,最终完成受损细胞的修复工作。另一方面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患者大脑组织血流量、血氧饱和度,而脑细胞抗缺氧能力也明显提升,改善血液流变性,从而降低微循环存在的机械阻力,最大程度降低胆固醇、凝血因子等,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速度。
本文研究当中,从数据分析可知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干预患者病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对照组患者,另外在治疗前后Grouse积分检测当中,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的患者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提示均有意义。
综上所述,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选择与血塞通注射液相联合,对于更进一步保障病情改善有重要意义,在短时间内改善相关临床症状,让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配合完成治疗,值得临床重视推广。
来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年第16卷第85期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