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概述
●颅内动脉的局部血管壁损害,形成异常膨出●任何年龄都可发病,40-60岁常见●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根据动脉瘤个体情况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就是大家俗称的“脑动脉瘤”,是指大脑内部的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后形成的动脉瘤。看上去就像是血管上长了一颗葡萄,里面充盈着血液。这是一种脑血管病,并不是肿瘤,也不会扩散,更不需要放疗、化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可能造成生命危险,而且通常发病很急,从发病后到救治时的时间间隔直接决定治疗效果,一旦发生,要立即到急诊科就诊。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动脉瘤都没有破裂,大多数患者并不会发生破裂。然而,每个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大小都是不同的,结合具体情况医生会建议是否治疗这时的治疗原则是防止瘤体破裂,以免发生脑出血。但任何治疗都存在风险所以要权衡手术凤斡和收益,不可盲目决策。
颅内动脉瘤成因
动脉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医学界有一下几种说法来解释:
1、先天学说。动脉先天性中层缺陷,通俗点讲就是动脉壁先天发育得不好,它没有发育正常的动脉来得结实。这种常见于小儿和家族性动脉瘤。
2、后天学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冲击导致动脉壁的内弹力层破坏,使它承受牵张力的能力下降。继而受血流冲击后膨出形成动脉瘤。
3、综合学说。该学说认为动脉壁发育性中层缺陷、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是发生动脉瘤的三个主要因素。
动脉瘤好发于脑大动脉分支或分叉的隆突处,此处是血管壁的薄弱部位,即中层缺陷和血流冲击点,如果内弹力层退化,就会逐渐膨出而形成动脉瘤。
这时候就有小伙伴想说了:既然不是动脉上长了肿瘤,好像就不那么吓人了,我要了解它来做什么?这么想的话那你就太小看动脉瘤了。动脉瘤扩张之后,到了一定的程度会破裂。像吹气球,气球如果吹得太大了就破了。动脉瘤越大,血管壁就会越薄弱,血管壁会承受不住压力,于是就发生破裂。一旦发生破裂,死亡率可达30~50%,幸存的患者中仍有高致残率。由于破裂是不可预测的,因此称之为“不定时炸弹”。
动脉血流速度快压力高,再加上动脉瘤本身形成原因就是血管壁的薄弱,这样想来,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高风险也是情理之中了。动脉瘤的破裂受瘤内动脉压力、动脉壁牵张强度、动脉瘤大小和瘤壁厚薄等因素决定。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国成年人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达到7.5%,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因为未破裂出血没有症状的人也不会平白去做检查,这样一来很多动脉瘤其实并没有被发现。未破裂动脉瘤年出血率为1~5%,国内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6人动脉瘤破裂。
动脉瘤的症状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动脉瘤破裂后所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比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和意识障碍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高死亡率和致残率。此外,动脉瘤体积过大还会对周围的神经、脑组织造成压迫,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陷。
动脉瘤检查
出现以上症状我们怎么才可以确定自己有没有动脉瘤呢?临床上通常是通过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脑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手段来进行诊断的,其中,CTA、MRA是无创的检查,DSA是有创的检查,但是DSA最能反映动脉瘤的特征。
CT血管成像(CTA)
脑血管造影(DSA)
动脉瘤的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在临床上主要有三种方式:保守治疗结合影像学随访、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据统计,约70%采取保守治疗的病人死于动脉瘤再出血。所以,我们主张外科手术治疗或介入栓塞治疗。
传统的外科开颅夹闭动脉瘤的手术难度较高,风险较大,而且开颅对患者的创伤较大。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都将介入治疗作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选择。那么什么是神经介入治疗呢?神经介入是一种新兴微创技术,简单地讲,就是在大腿根部开个小口,造影后在CT等影像设备的实时引导下用导管导丝从股动脉进入,通过身体大血管到达脑部的血管,再进行造影、栓塞等方法治疗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示意图
动脉瘤栓塞示意图
华医康健(神经外科)医生集团脑动脉瘤介入专家:
(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