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管上的斑块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
是由于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后,
血液中大量的脂肪
从损伤处进入并沉积其中,
进而引起一系列炎性反应,
使沉积的脂肪发生脂质化变性,
形成粥状脂质物,
这些脂质物积存在血管内皮下
就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
如果集结成团就形成了斑块。
由此可知,
斑块发生至少有三个条件:
一是,动脉内皮受到损伤,
二是,有脂肪进入并沉积,
三是,引起炎性反应脂肪发生了变性。
动脉斑块发生的首要条件
是血管内皮受到损伤,
如果血管壁很光滑,
血管内膜没有破坏,
胆固醇是不容易进去的。
因此需要特别注意
导致内皮受损的危险因素:
吸烟,
尼古丁对血管内皮
损伤很大;
长期饮酒,
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
是血管强刺激物;
作息紊乱经常熬夜,
打乱了人体正常节律,
血管内皮得不到及时休整而受损;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
机体免疫力低下常处于炎性状态,
既会损伤血管内皮
也促进了沉积脂肪的炎性反应。
此外,吃的过咸
血液渗透压过高,
精神紧张
血管经常处于紧缩状态,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等
也是导致动脉长斑块的高危因素。
动脉斑块发生的第二个条件
与血脂密切相关。
可以肯定地说,
进入并沉积在血管内皮中的脂肪
主要是甘油三酯,
但它并不能直接进入,
必须通过血脂中一种称之为
低密度脂蛋白的物质
运送进去。
在血管内皮未受损伤的情况下,
只要低密度脂蛋白处于正常水平,
它并不会将过多的甘油三酯运送进去;
反之,即使甘油三酯
处于正常水平,
低密度脂蛋白
也会过度运送甘油三酯进入血管内皮,
因此
在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生中,
起主要作用的
是低密度脂蛋白,
而甘油三酯是“帮凶”。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一旦形成是无法消除的,
它的形成
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对长了动脉斑块的人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
要审视自己存在哪些危险因素
并积极去除,
尽可能阻止与延缓斑块继续长大;
同时一定要知道,
这些危险因素
也是导致斑块发生破裂的因素,
斑块破裂后
会引来大量血小板聚集
形成血栓,
血栓可立即堵塞血管
有致命的危险。
如果冠心病或者是脑梗塞、
甚至是糖尿病患者
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要及时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在目前来说稳定斑块最好的药物为他汀类。
藏红曲为曲霉科真菌红曲菌
MonascuspurpureusWent.
接种于禾本科植物青稞
HordeumvulgareL.var.nudumHook.f.
熟化的种仁上,
经发酵而形成。
藏红曲性味甘、温,归肝、脾、大肠经,
具有活血降脂,健脾消食的功效。
临床上,
中医主要用于处方配伍和替代降脂类中成药,
西医主要用于替代他汀类化药,
降脂效果确切,
目前尚未见有不良反应报道。
临床医生反映,
一些服用化药他汀类药物转氨酶升高的患者
在使用藏红曲后
也未出现明显的转氨酶异常。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把红曲作为推荐药物。
藏红曲和红曲均为天然降脂类药物,
具有综合调脂且
较少引起转氨酶升高、
肌痛等不良反应的特点。
藏红曲中富含β-葡聚糖,
具有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可以降低餐后血糖浓度,
通过提高脂肪的代谢水平
而发挥降胆固醇的作用,
预防高脂血症,促进胃肠道健康。
这对于藏红曲的降脂等作用
具有积极的协同促进作用。
广医院,选择60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采用藏红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变化。
结论:藏红曲能改善血脂异常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水平,尤其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空腹血糖(FBG)水平方面,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钙,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