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心血管(Cardiovascular,CV)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但传统的CV危险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CV死亡率的增加,说明还存在诸多未知的CV风险因素。正因如此,T2DM患者即使在有效治疗传统CV危险因素后,依然处于CV高风险。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及其基础分子病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这些未知的CV风险。目前的治疗通常只是针对一个或多个CV危险因素,并非专门针对导致心脏代谢异常的潜在病理生理缺陷——IR。因此,可能正是由于未能纠正导致IR的细胞/分子异常,才没能将T2DM患者的CV风险降到和非糖尿病人群同样的水平。所以,认识到IR是T2DM未知的CV危险因素的根源,并需要针对其及相关的细胞/分子异常进行治疗这一点非常重要。
目前只有三类降糖药物被证实能减少CV高危风险T2DM患者的CV事件:噻唑烷二酮类(TZDs)(吡格列酮)、GLP-1RAs(利拉鲁肽、索马鲁肽)和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卡格列净)。其中,TZDs是目前唯一能够真正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降糖药,强有力的证据显示吡格列酮能够通过改善IR和IR综合征(InsulinResistanceSyndrome,IRS)的多种组分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少CV高危风险T2DM患者的CV事件。GLP-1RAs和SGLT2抑制剂CV获益的机制似乎都与IR的改善无关。SGLT2抑制剂CV获益最可能的机制是血流动力学的改善。而GLP-1RAs本身没有直接的胰岛素增敏作用,其CV获益源于多方面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包括对IRS多种组分(如血压、血脂异常、内脏/肝脏脂肪)的适度改善、减重及减重带来的胰岛素敏感性的增加。另外,心肌和血管都表达GLP-1受体,GLP-1RAs可能通过多种细胞/分子机制发挥对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这可能都与该药的CV获益有关。
关于二甲双胍能否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仍有争议。很多研究观察到的二甲双胍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实际是其使用后体重降低所带来的结果。而且,目前尚不明确二甲双胍是否具有CV获益。DPP4抑制剂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胰腺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这类药物没有胰岛素增敏作用。目前所有研究均未显示出DPP4抑制剂对合并ASCVD的T2DM患者有任何CV保护作用。
目前T2DM推荐的治疗策略仍侧重于降糖,而不是纠正导致高血糖的潜在代谢异常。近年的新型降糖药除降糖外,还具有CV获益,应该被优先推荐使用。SGLT2抑制剂及GLP-1RAsCV保护作用的机制与吡格列酮不同,因此,如果将吡格列酮与这些药物联用,或许能产生叠加甚至协同效应,更好的减少CV高危患者的CV事件。
——本文中所有数据来源于综述原文
专家简介
王丽宏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药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哈尔滨医院医院副院长;?中俄研究中心慢性疾病研究所副所长;?《EndocrineReviews》中文版编委;?首届龙江名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中俄医科大学联盟黑龙江省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学会内分泌代谢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内分泌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流行病与预防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西医结合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并主持教育部、科技部等课题多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文章56篇;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黑龙江省卫生厅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可扫描下方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