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主任李可为您讲解)
73岁的刘爹爹近两年觉得身体大不如前了,老觉得腿脚发凉,在公园散步的距离也越来越短。以前走三四公里都没问题,后来走几百米路就觉得左腿酸胀疼痛。刘爹爹也没在意,认为是人老了,腿脚不灵便了。可前不久,刘爹爹即使睡在床上休息,左腿也感到发凉疼痛麻木,晚上更是难以入睡。医院就诊,才知道刘爹爹的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慢性下肢缺血,左腿的动脉堵塞了,血流不下去。后来做了介入手术,疏通了血管,之前的疼痛、跛行症状消失,刘爹爹又恢复了原来行走如飞的活力。
什么是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医院普外科二病区(血管外科)主任李可介绍说,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是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导致下肢的组织缺乏足够血供,从而引起缺血症状,表现为肢体发凉、感觉异常、跛行、疼痛甚至肢体的坏死等。据了解,这种疾病存在较高的截肢致残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症状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可分为轻微症状期、跛行期、静息痛期、坏死期四个阶段。随着疾病的发展,临床症状也是逐渐加重的。在早期阶段可能只是出现轻微的乏力、发凉的不适的感觉,病情加重可能就会出现行走一段距离之后因为缺血疼痛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两分钟,缺血症状好转才能继续恢复行走,再发展下去不走路的时候,即休息状态下也会出现明显疼痛。如果再往后发展,可能肢体的生存都会受到威胁。对于慢性下肢缺血,需引起足够重视。因为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症状也会越来越严重,治疗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治疗的效果会越来越差。
如何发现和诊断慢性下肢缺血引起中老年人下肢疼痛的疾病很多,但哪些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到是缺血导致疼痛呢?
下肢缺血最常见的症状是下肢无力,特别是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的小腿无力酸痛,短暂休息才能继续行走,这就是慢性下肢缺血的典型症状。如果还伴有腿脚的发凉感,就更要考虑这个问题了。
学会触摸自己脚背的动脉搏动,如果发现原本明显的搏动摸不到了,基本就可以判断存在明显下肢缺血了。
到医院进行血管彩超检查,很容易就能诊断出来下肢血管是否存在严重狭窄和闭塞。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常见误区老百姓对于血管病变并不是非常了解,对于慢性下肢缺血也有很多误解,最常见的误解主要有两个:一是很多老人家觉得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走路走不远,这是衰老的必然表现,没有把它当成一种疾病来正确的对待。二是引起下肢疼痛、行走障碍的疾病有很多,包括常见的腰椎间盘病变、腰腿痛、骨关节病变都可以引起,很多人觉得腿痛可能就是关节不好或者是以前的腰椎病引起,而没有到专科医生那里进行进一步确诊,这样对治疗有所耽误。
哪些人群易患上慢性下肢动脉缺血那么,哪些人更易患上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呢?李可特别提醒,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更容易发生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的人群。因此,积极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严格监测、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彻底戒烟,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既可以减少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同时也是延缓疾病进展,保障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如何治疗?李可表示,对于患上下肢动脉缺血的患者来说,及时进行药物和必要的血管开通手术,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比如临床常用的阿司匹林类药物,是延缓疾病进展的有效方式。而对于血管已经严重狭窄甚至闭塞的患者,如能以各种方式恢复血管的通畅性,则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欢迎通过医院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