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健康
关爱颈动脉
颈动脉是血液由心脏通向脑部的主要供血血管。颈动脉狭窄通常是指颅外动脉狭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纤维肌发育不良等,目前国内中老年人病因多为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国内四高(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高龄)的快速增长态势,我国的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在逐年递增。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脑梗塞的症状。
颈动脉狭窄常发部位及颈动脉斑块表面情况
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1.脑部缺血症状,没有特异性,包括:耳鸣、眩晕、视物模糊、头昏、记忆力快速下降和视力进行性下降、偏盲、复视等。
2.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常表现为短暂性握力下降、一过性失语、短暂性视物黑矇,特点为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是脑梗塞的“先兆”,医院就诊。
3.脑梗塞:脑内的大血管堵塞、血栓形成会出现身体感觉异常、瘫痪、失语,严重者出现昏迷。。
颈动脉狭窄的高危因素
1.中老年男性
2.高血压
3.糖尿病
4.高脂血症
5.吸烟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7.脑血管病家族史
颈动脉狭窄检查
1.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检查快速、便捷,有经验的技术诊断准确率较高,对有轻中度狭窄或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可定期行超声检查随访。
2.CT血管造影(CTA):是比较直观且客观的颈动脉狭窄检查手段,在门诊可以完成,由于应用造影剂辅助,对于肾功能不全或造影剂过敏的病人要慎用。
3.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也可以直观的检测到颈动脉狭窄,不用造影剂,不影响肾功能,但对小血管或重度狭窄的诊断准确率欠佳。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仍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以全面了解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范围及颅内代偿情况,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
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支架治疗。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治疗稳定斑块,防止堵塞血管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有学者认为手术是类“预防性”手术,由于脑缺血坏死后局部组织不可逆转,通过“预防性手术”降低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生率。
1.内科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体重。(2)戒烟。(3)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4)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玻立维。(5)改善脑部微循环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多次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检验。手术过程既是将堵塞血管的斑块清理出来,再把局部血管加宽修补。
术前术后对比图
3.介入(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器械的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已经在国内外的很多中心广泛开展。
颈动脉支架置入示意图
颈动脉支架置入前与置入后造影
颈动脉狭窄治疗后管理
1.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行手术治疗还是支架治疗,术后的脑灌注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如果血流灌注超过了脑血管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可以通过降压、降颅压和脑血管调节药物来治疗。
2.存在动脉硬化高危因素患者,需要在术后严格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如: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水平与一般患者有所差异,详细内容可以咨询主管医师。
3.由于颈动脉斑块被移除或压缩,术后需要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支架植入者在术后半年\1年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要多于接受手术治疗者。
4.无论接受何种治疗方式,都存在再狭窄的问题,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多采用超声的方式复查。
术后3年、7年
图文:樊雪强
编辑:朱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