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输通血管对吗?
现代医学认为,血管堵塞的机制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一旦斑块破裂,就会形成急性心梗或脑梗。
高龄、高血压、高血糖、肥胖、血脂异常、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这些因素损伤血管内皮,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的罪魁祸首。因此,针对性的干预以上高危因素,是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关键。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减肥戒烟,都是必须的。而在避免斑块形成、稳定已有斑块,防止其破裂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才是首选。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粥样斑块。
那么,定期输液能预防血管堵塞吗?认为,国内流行的输液预防血管堵塞,所用的这些药物多数没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输液本身有一定风险,而中成药注射剂所导致的过敏等严重反应也屡见不鲜。“用一种相对高风险、低效益或者无效益的手段预防血管堵塞,并不值得提倡。”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按药品剂型统计,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剂占了六成以上。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剂所占比例也超过一半。年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排名居前的类别是理血剂、补益剂、开窍剂、清热剂、解表剂、祛痰剂,共占中药注射剂总体报告的97%。报告数量排名前五名的药品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
国家食药监总局也指出,静脉输液是高风险、高获益的临床用药方法,起效迅速,易于调节给药剂量和速度,可恒定维持治疗所需的药物浓度。如能合理使用,静脉输液的临床获益大于风险;过度使用时,静脉输液的风险则明显增加,甚至可能超过临床获益,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及经济损失。国内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有门诊输液,门诊输液几乎成了中国老百姓的就医习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输液好、输液快”的错误认识和就医习惯。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不输液,如何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不过,西医反对输液通血管,也有中医认为不能一竿子打死。要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做具体分析。“如果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用一点例如丹参等通血管的药,配合营养的药,也具有保健性质,病人自己心里也会感觉好一些。”中医专家认为,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很多都有动脉斑块,西医讲究长期吃药,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预防血管阻塞。中医从治未病的角度,认为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如田七、丹参等,可以有一定预防效果。不过,李桂明也承认,对于输液通血管的这些中成药注射剂,是否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目前还缺乏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撑。他也指出,不主张所有老人家都去打针输液,中医还有口服中药、针灸等降血脂的方法可以做到整体调理的效果。
有不少市民在体检或专项检查中发现动脉闭塞或动脉粥样硬化,对此惶惶不可终日,担心随时有猝死或中风的风险。既然不推荐输液保健,那么有没有办法提前预防呢?对此,中医专家建议,首先是要对病人的危险因素做个综合评估,如果危险因素比较多,可以制定一套以调脂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方案,让动脉斑块保持稳定。“动脉斑块一旦产生就很难消除,但可以让它保持稳定。斑块外面有个纤维帽,如果比较厚,那么斑块就比较稳定,但如果比较薄,就有破裂的风险。因此调脂治疗可以让这个纤维帽从饺子皮变成包子皮,预防心脑血管时间的发生,这需要一系列对血压、血脂的综合控制。”(如果您觉得此类文章精采有用,请按下面的方法加北京怎么治疗白癜风好白癜风病因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