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柯林·坎贝尔(T.ColinCampbell)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曾任美国食物与药物管理局中一个科学家委员会的主席、美国营养科学学会会员、美国癌症研究所高级科学顾问和主要负责人。
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由他主持的中国健康调查,是流行病学研究史上规模最大的关于营养、饮食与疾病的调查研究。
《救命饮食》
本书被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20年研究的成果,被《纽约时报》誉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本书以确凿无疑的证据揭示了疾病与饮食关系的一大发现:以牛奶肉类为主的动物性食物会引发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而以青菜萝卜为主的植物性食物,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一些慢性病的发病几率,还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挽救你的生命。
本书是作者经过数十年研究,终于发现「肉、奶、蛋」此动物性饮食与疾病的关联,以下是原文部分重点节录……
1.最容易患慢性病是吃最多动物性食物的人,就算只摄取少量动物性食物,也有负面效果
2.酪蛋白(在牛奶蛋白质中占87%),可促进任何阶段的癌细胞生长,而来自小麦和大豆等植物蛋白质,就算摄取高单位也不会致癌
3.酪蛋白甚至所有的动物性蛋白,可能是食物里致癌可能性最高的物质,只要调整饮食中酪蛋白的份量,就可以启动或阻断癌症生长
4.每日摄取15%至16%的动物蛋白,就可能启动癌症;降低动物蛋白质的摄取可大幅减少肿瘤启动
5.即便有明显罹癌基因体质,只要改变动物性蛋白质摄取量,就能决定坏基因的开启或关闭
6.动物性食品会促进肿瘤发生,植物性食品则可减少肿瘤发生
7.饮食富含动物性食品,会让生育年龄延长九到十年,而生育年龄增长会提高乳癌风险
8.人体发育和蛋白质有关,而植物性蛋白质和动物性一样有效;植物性蛋白质虽然合成新蛋白质的速度较慢,但比较稳定
9.没有任何手术或化学药物能和饮食(低脂植物性饮食)一样,对心脏病的成效这麼令人印象深刻
10.无论科学研究人员、医师或制定政策的官员怎麼说,外行人一定要知道,全食物蔬食绝对是最健康的饮食
11.高纤的全食物蔬食能避免糖尿病,而高脂高蛋白的动物性饮食,则会促成糖尿病
12.饮食最西化的地区(摄取高动物性蛋白质、高动物性脂肪),居民胆固醇浓度最高
13.乳癌风险高的女性除了看著办、终生服药、乳房切除外,还有一种选择:不吃动物性食品、少精致碳水化合物、辅以定期监测
14.雌激素和提高乳癌风险有关,而低脂全植物饮食可降低雌激素
15.我们会接触环境中有毒化学物,90%至95%是因为吃了动物性产品
16.动物性蛋白质、肉、乳制品、蛋等主要促成因素,与高比例的摄护腺癌相关
17.专业协会、医生和政府所推崇的「正常」饮食,却会造成瘫痪、癌症、心脏病、肥胖、自体免疫疾病和糖尿病的比例极高
18.牛奶喝越多,骨折率越高;植物蛋白的摄取量越高於动物蛋白,越不会出现骨折
19.现在的父母或孩童都不晓得牛乳和第一型糖尿病、摄护腺癌、骨质疏松症、多发性硬化症、或其他自体免疫疾病有关
20.纵然证据显示乳制品增加骨质疏松的危险,但因攸关大笔金钱,业者或专家仍鼓励人多喝牛奶
21.黄斑病变和白内障这两种眼疾,都是因为未摄取足够深绿色蔬菜
22.摄取过多脂肪和胆固醇,易增加各种失智症的罹患机率,尤其是阿兹海默症
23.植物性食品没有胆固醇,人体需要胆固醇时,身体会自行制造,不需从食物中摄取
24.肉类真正的危险是造成营养失衡,就算改吃有机牛肉也不安全,因为营养成分相似
25.自体免疫疾病可藉由饮食,减缓速度或减轻病情
26.任何手术或药丸,都不能有效预防或治疗任何慢性疾病
27.在疾病早期阶段(诊断前)能预防疾病的营养物质,在疾病後期阶段(诊断後)同样能终止或扭转病情
28.藉由摄取全植物性的饮食,我们使用的水、土地和资源变少,制造的污染减少,也让农场动物承受较少痛苦;食物的选择不仅影响身心健康,并影响全球环境
29.最营养健康的饮食:摄取全食物蔬食,将精致食物、盐分、脂肪降到最低,尽量避免动物性食品,最理想的建议摄取量是零
30.一般人以为减少脂肪摄取量就一定健康,其实是大错特错,因为你可能吃下更多动物性蛋白质
31.要防止人民痛苦,政府最好提倡全食物蔬食,但政府却说动物性食品、乳制品、肉类、精致糖和脂肪对人类有益
32.其实人体只需要5%至6%的膳食蛋白质,代替体内定期流失的蛋白质(像胺基酸)
33.饮食含有越多动物蛋白,会使血胆固醇含量增加,也提高动脉硬化症、癌症、阿兹海默症和肾结石等等的罹患机率
34.整个体制都落入企业界的掌控中,政府和学术界各司其职,但大多是在做业者希望他们做的事
35.你不该认定医师就比你的邻居和同事,更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联,因为没受营养训练的医生可能让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喝过多牛奶
36.令人心惊的是,大多数医生没受过营养学训练,也不知道营养和健康的相关性
37.大部分的癌症机构都不愿讨论关於饮食的建议,甚至嗤之以鼻,因为这严重挑战了以药物和手术为本的传统医学
38.医师决定如何进行医治的考量要点,通常是基于金钱
39.医师习惯接受药物业界的好处,而业界就利用「殷勤」的服务,影响医师此後所受的医学教育;导致负责人民健康的医疗体系正在损害我们的健康
40.营养专家竟当众赞美麦当劳汉堡的营养价值,难怪消费者对健康资讯感到一头雾水
41.「研究过程中,我一再看到蔬食的好处与效果,远胜过医疗上所使用的药物或手术…若科学或医学界的人还对此不闻不问,那麼这些人不光是固执,更是不负责任」
42.「堆积如山的证据部分来自我自己,部分来自其他科学家,再加上中国营养研究的结果,说服了我改变饮食与生活型态,十五年前我就不再吃肉,六到八年来也几乎不碰动物性食品,包括乳制品…我的家人也采取了新的饮食法」
那么,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维持健康呢?
一、越营养,越危险!死亡,是食物造成的!
“死亡,是食物造成的!”柯林·坎贝尔博士如是说。所有的健康问题都与三件事情有关:早餐、午餐和晚餐。如果你想活得健康,请务立刻身体力行,改变你的饮食吧!
以下是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1、以肉食为主的美国男性,死于心脏病的比例是以植物为主食的中国男性的17倍!
2、摄取最多牛乳和乳制品的国家,骨折率最高,骨骼也最差。
3、罹患肝癌的孩子,大都来自吃得最好的家庭。
4、只要改变饮食习惯,不吃动物性蛋白质,肾结石复发的病患就能不药而愈。
5、医师决定如何进行治疗的考虑要点,通常是基于金钱,而不是健康。
6、研究统计,饮食中饱和脂肪含量较高的初期多发性硬化症病患,有80%会死亡。
7、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最大祸首,可能就是牛奶蛋白质。
8、有的医生让病人吃了许多苦,花了很多冤枉钱,甚至快要死掉,但其实只要吃燕麦片等普通食品就可以好了!
9、医师会动手术和开药,却不懂营养,因为他们根本没受过营养学的训练。
10、没有任何手术或药丸可以有效预防或治疗任何慢性疾病。
二、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按照自然规律,人类的寿命可达岁,动脉硬化自60岁才开始。而眼下,许多人30多岁动脉硬化,40多岁冠心病,50多岁脑卒中,60岁以上5种慢性病缠身。透支健康、提前患病、过早死亡成为常见现象。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断言:“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研究显示,心脑血管和癌症病人中,生活方式因素占比高达80%。
不良生活方式何以致癌?原因在于,每个人身上都有原癌基因,也有抗癌基因,一般情况下处于封存不动状态。如果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像高脂饮食、抽烟酗酒、缺乏运动、经常熬夜、精神紧张等,激活了原癌基因或损失了抗癌基因,就会拉响人体的癌症“警报”。
因此,在生活富裕了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遵照这四大健康基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疾病可以减少一半,寿命有望延长10年,中年人的死亡率下降55%。
三、除了意外,活不过九十岁的人那是你的错
长寿秘诀为:多喝白开水,饮食八分饱,日行一万步。“只要你遵守四句老话——戒烟限酒,合理膳食,有氧运动,心态平衡,就可轻轻松松活到九十岁。活不过90岁那就是你的错!”
没有健康很难享受小康,对健康一定要上心、用心和关心。
全国首席心血管病专家、医院心研所所长胡大一教授讲了这样一件事:30几年前,他接待了一个来访的美国医学代表团,住在当时非常高档的燕京饭店。代表团的一位负责人早上拉开窗帘,看到长安街上的自行车流非常壮观,感慨地说:“中国人很健康!”三十年后,还是这位负责人,又一次来到北京,住在更加豪华的饭店。他早上推开窗户,只见长安街上高楼林立,富丽堂皇,车流滚滚,但这个“车”已由自行车变成了小汽车,他长叹一声:“中国人得病了!”
出门就打的,进门坐电梯;烟酒不离身,洋快餐不离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国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因。据统计,中国每年有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每12~13秒就有一人被心血管疾病夺去生命。三四十岁的人心肌梗塞不罕见,已占了心梗住院病人的五分之一。
大家都知道有病去看,但真正的预防却没人重视。“疾病发展几十年,致残致死一瞬间”,胡教授指出,10个心梗,9个可被预测;6个心梗,5个可以被预防。人类告别癌症,可多活3年,人类告别心血管病,可多活10年。
四、健康就是一种习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人“无知无畏”,生于无知,死于无知,一场大病,甚至连医院没进就身亡了;还有人“有知不为”,有健康知识,但知易信难行更难。比如知道抽烟有害,但不相信害处那么大,所以对戒烟不上心,“戒烟有什么难,我都戒了一千次了。”更多的人则是“有知难为”,在他们眼里,“吃得要少要糙,走路要多要快”,健康生活方式“很重要,很困难,很痛苦”。
其实,健康就是一种习惯。胡大一教授即使开会中间茶歇的几分钟,也会一个人在会场外走来走去,“最容易的锻炼就是走路。”无论何地,只要有楼梯,楼层不是很高,他总会选择爬楼梯。
一些发达国家也异曲同工地提出“非运动活动”,就是说,不必刻意追求到健身场所、使用专业器械进行运动,而是把运动贯穿在普通生活中。比如,每天擦地板18分钟、洗车20分钟、陪孩子玩耍15分钟、骑自行车15分钟、上下楼15分钟等,都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20岁养成好习惯,40岁指标都正常,60岁没有病,健健康康离退休,80岁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岁。”只要行动起来,梦想就能实现。愿每个人都能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1、坚持日行万步路
运动的好处人人皆知,关键是很多人既没有落实,也不能坚持。“我不是很闲的人。”胡大一教授说,开会时间,如果离会议楼不远,他一定会走着去;会间茶歇他会起来走动;在候机厅候机时他会不停地走;出行他尽可能乘地铁、坐公交;上楼的时候,别人乘电梯,他会走楼梯……“我带计步器锻炼11年了,每天走1万步。”
胡大一认为走路是运动的最好方式,简单经济、安全有效,对老年人关节、肌肉、韧带损害很小,对心脏负担相对较小。除此之外,平时可练练小哑铃、橡皮带等。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可选择太极拳及瑜伽。另外,慢跑、扭秧歌、打乒乓球等都适合老年人。胡大一让大家记住有氧运动中的“”:每天运动1次,持续不少于30分钟,每周确保运动5天,运动时适宜心率=—年龄。
2、饭吃八分饱,要有适度饥饿感
胡大一建议大家记住这样一个原则:总量控制八分饱,合理搭配不过分。食盐量每天不超过5克,特别是东北地区饮食偏咸,更要减盐;少吃或不吃超市里卖的熟食,吃方便面调料包只用三分之一就足够了,以免热量、盐等摄入超量;减少膳食脂肪,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适度吃瘦肉,或鸡鸭及鱼肉;海鲜适度;鸡蛋每天1个,如果胆固醇高或有冠心病,就每星期吃4~5个。如果到了中午或下午四五点钟,你感觉到有点饿,说明这一天的食量是合适的。
3、喝酒有度,白酒每天别超1两
胡大一提醒,吸烟不光是嗜好,更是一种疾病。烟草中的尼古丁是毒品,其成瘾性与某类毒品相似。戒烟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最经济的方式,可降低36%的死亡率。酒倒是可以喝一点。有些报道说,适当喝酒可以保护心脏,其实这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有人说喝酒可以升高体内的好胆固醇,其实走30分钟的路或做点运动就可实现。如果你不喜欢喝酒就不要主动去喝;更别相信“买酒保健康”的商业广告。对喜欢喝酒的人来说,男性每天1两(50克)白酒,2两葡萄酒,毫升啤酒,三选一是可以的。女性减半,孕妇不能喝酒。
4、记住“爱心数字”:、6、、0、
“”是血压达标值。要保护心脏,必须把收缩压降到毫米汞柱以下。
“6”是血糖达标值。建议空腹血糖降到6毫摩尔/升以下。
“”是血脂达标值。低危人群总胆固醇须低于5毫摩尔/升;患糖尿病或吸烟者,总胆固醇须在4毫摩尔/升以下;高危人群,即有多项危险因素,如既有糖尿病又吸烟的人,总胆固醇必须控制在3毫摩尔/升以下。
“0”指的是零吸烟。
“”指的是腰围。中国男性要把腰围控制在2.8尺以下,女性在2.6尺以下。
5、定期输液,不如多喝白开水
换季时,很多老人常常去定期输液,以此达到稀释血液的目的,这样做是非常荒谬的。身体本身是个无菌环境,输液则是有创的,这种输液无效也不安全,对身体没好处。如果真的觉得自己的血液太黏稠了,看内幕请加台湾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医生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