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月手足口病高发期
父母必须知道的6件事
一到5、6月份,随着气温升高,手足口病也悄然而至。本月起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数明显上升,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关于每年夏天父母最关心地手足口病,这几件事情,家长一定要牢记心中!
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传染性强,可暴发流行或散发。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一般来说手足口病症状较轻,大部分病例一周就可以痊愈,但有少数患者(特别是3岁以下患儿)若没有及时就医、对症治疗,可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主要症状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是孩子的手、脚和口腔会出现小的疱疹。一般在发病初期,孩子会有发烧、口痛、嗓子痛、流口水、拒绝进食等症状。1至2天后,孩子的手心、足底部和口腔等处可能会出现红色斑点,斑点逐渐发展成为疱疹,疱疹内为微混浊的液体。
?小贴士: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
1.检查是否发热
腋温超过37.5℃,持续4-5日。
2.检查口腔黏膜
口腔黏膜有溃疡或疱疹,不愿进食,流口水。
3.检查手心脚心
手心或脚心有红色斑点,出现疱疹。
如何区分手足口病疹子与其他疹子
手足口病主要病症是在手、足长出黄豆大小水疱、半球状,疱壁薄、里面澄清、呈珠白色。嘴巴的上腭、颊部、齿龈及舌部出现疼痛性小水疱,很快溃疡,四周有红晕。
一般水痘的水疱出现在手掌、足底,和手足口病的水疱不易区别,但水痘患者头皮、面部、四肢也有水疱;
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婴儿及儿童,大部分发病与昆虫叮咬有关,昆虫叮咬后出现水疱、丘疹和风团,分布在胸背和四肢,有剧烈瘙痒。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患病儿童接触过的玩具、餐具、奶瓶、被子等,都是可能的传染源,因而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幼儿园、培训班等人群密集地方的卫生状况。
飞沫传播
患病儿童的飞沫中可能带有病毒和一些分泌物,当几个孩子一起说话或玩耍时,病毒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传开。
饮食传播
由于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因是肠道病毒,所以饮食不卫生是染上病毒的主要原因,被污染的水、不卫生或变质过期的食物都可能会引起感染。
如何预防
1勤洗手
宝宝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仔细洗手,同时爸爸妈妈或是看护宝宝的人在接触宝宝前,及替宝宝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都要洗手。
2勤通风
注意保持家中的环境卫生,要经常通风,将宝宝的尿布及时清洗、暴晒或消毒,勤晒衣被。
3饮食卫生
保证宝宝的饮食卫生,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并且要在每餐前后充分清洗宝宝使用的儿童餐具、奶瓶及奶嘴,并消毒。
4少去公共场所
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宝宝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可以选择空气流通性好的场所进行玩耍,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如何照顾
1消毒隔离
一旦宝宝不小心染上了手足口病,应该及时就医,同时做好家庭护理。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要隔离两周,将宝宝用过的玩具、餐具等一切物品彻底消毒。
2发热护理
若宝宝发热,应用温水擦拭宝宝身体,适当给予散热,多喝温水,加快新陈代谢,同时加强体温检测,掌握体温动态,若宝宝体温超过38.5℃,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服退烧药。
3口腔护理
90%以上的手足口病患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宝宝可能会因口腔疼痛而不想吃饭、流口水或者哭闹不免,这时家长一定要非常耐心,准备清淡可口、易消化的流质食物。
4皮肤护理
为避免宝宝抓破疱疹处,应将宝宝指甲剪短,给宝宝穿宽大的长衣长裤,必要时可将宝宝的手脚包住。同时要保证宝宝的衣物及床上用品干净清洁,宝贝出汗后应及时清洁皮肤并更换衣被。
由于目前还没有应用于临床的手足口病疫苗,更需要父母了解关于手足口的知识,在手足口病高发时段,密切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