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冬季,天气开始冷了。
身边的中老年朋友们听说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医院或社区门诊输点液、疏通疏通血管,以准备个好身体度过寒冬、迎接新年了。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聊输液这件事儿。
必须记着这三点
1.输液不能疏通血管!
误区:抱着定期输液信念的「李阿婆们」认为,定期输点活血药疏通血管,能够把堵塞的血管打通。
真相:实际上堵塞的血管打通,主要是指有些急性中风或心梗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溶栓,或者血管支架等,把那些处于缺血边缘状态的组织重新救回来。当然,这个时间窗也是严格限制的,通常只在数个小时之内是有效的。而整个过程都与输活血化瘀药没什么关系。
即使有一些急性患者,医生可能会输些活血化瘀药,那通常也只作为改善症状的辅助治疗。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证据说明这些药能降低死亡或发病率。
而处于稳定期的患者,缺血坏死的组织已经坏死,能够重建血运的组织已经有新的血管供血。这个时候活血化瘀的输液对于各种组织血运改善就更没什么意义了。
2.输液不能改善「血稠」!
误区:还有些人,会提到说因为血粘稠,要求输液。
真相:这里的血液粘稠,通常指血液黏度,主要由血球压积(每百毫升血球所占的百分数)和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液黏度的影响因素很多,且现在认为血液黏度与中风或心梗等没有明确的关系。不能拿血液黏度的结果来要求输液。
3.定期输液对血管并不是长期有效的!
误区:输液会对血管有长期的作用。
真相: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过程比较漫长,通常会因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长期控制不佳,形成动脉斑块阻塞血管,或者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这一过程历时数年甚至数十年,不会因为每年1~2次的输液而发生改变。即使输液对局部血管有扩张作用,但补液结束后几天药物就会代谢完,也不会对损害的血管有长期「修复」的效果。
盲目输液的风险
不仅如此,没有指征地输活血药物还会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1.增加出血风险:
活血药物对有出血倾向患者来说,会增加出血风险。
2.有可能出现过敏:
由于成分问题或者提纯工艺等原因,有少部分人可能出现过敏,严重的有可能出现肝损伤或者头晕、头胀等情况。
3.其它副作用:
比如反复静脉输液会增加静脉炎发生的可能,医院环境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征,建议不要再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病而盲目输液。
正确的预防方法
那么,真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朋友应该如何做呢?
1.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建议到正规的体检或医疗机构做一个危险因素的评估,了解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检查要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动脉斑块检查、以及心电图等。
2.积极治疗相应基础疾病
对于已经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进行相应的治疗。
积极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需要药物控制的遵医嘱规律服药,有效地监测指标;
对于有房颤病人,医院,由医生评估后予以抗凝治疗(如华法林)等;
对于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可服用他汀类稳定斑块,严重者予以内膜剥脱或支架术。
3.均衡饮食
可以适当增加南瓜、玉米、红薯、土豆等替代纯精米面食品做主食;
保证一顿饭有荤有素,吃荤不超标,蔬菜3~4种;
控盐、减油、少糖,可以使用一些天然的辛香料来调味。
4.坚持规律运动
提醒中老年朋友,天气冷了,锻炼前可以先测量下血压等,并在锻炼前有5~10分钟热身。
天气冷了,最好是在室内进行运动;如果要出门锻炼,最好在10点以后,有人陪伴或是在有防护措施的场所进行。
5.医院
最后要注意的是,如果有新出现的头晕、头痛,或者胸闷、胸痛、心慌等不舒服,或者原来有的不舒服突然加重了,医院进行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这10种清血管的食物要常吃!1、黑木耳
黑木耳黑木耳中所含的腺嘌呤核苷,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2、生姜
生姜中所含的姜油酮、姜烯酚等物质具有抗凝血功能。平时吃一些生姜末或姜粉,血液会保持良好状态。
3、大蒜
大蒜中所含的阿霍烯是一种天然的血液稀释剂,还可增强心脏的收缩力量,降低动脉血管的阻力。
4、洋葱
洋葱中所含的槲皮酮具有神奇的作用。它能阻止自由基对动脉血管的损害,使动脉血管内壁光滑,富有弹性。
5、鱼类
经常吃富含长链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对心血管有保护效果,特别深海鱼类,如鲑鱼、鲔鱼等。
6、绿茶
绿茶中含有茶多酚,能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红细胞弹性,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7、荞麦
荞麦中含有芦丁,能促进细胞增生、防止细胞凝集,对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它还可以增强血管壁的弹性、韧度和致密性。
8、玉米
玉米有助于人体脂肪及胆固醇的正常代谢,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积,从而软化动脉血管。
9、茄子
茄子含丰富的维生素P,有软化血管的作用,还可增强血管的弹性,防止毛细血管破裂。
10、海带
海带中含有丰富的岩藻多糖、昆布素,既能防止血栓又能降胆固醇、脂蛋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